橙言橙語
如果用互聯網爆款思維理念來打造一款成功的APP應用,前期產品、研發、設計要用“匠心精神”讓用戶愿意使用這款產品,后期市場、運營運作要用“付出精神”讓用戶愿意留存甚至口碑推薦。一個成功的APP應用離不開系統性思考的助力,方向的把握讓產品經理甚至整個團隊走在正確的路上。
導讀:
為什么說作為C端APP產品經理是在一條類似于萬里長征的路上呢?運用什么樣的策略在這條困難重重的路上才能殺出一條血路?系統性思考、全局性把握是正確做事的第一步,要在資源合力及抓用戶動機等關鍵要素上下功夫。
全文:2782字 ? ? ? ? ? ? ? ?閱讀時間:大約6分鐘左右
緣起:為什么說這是一條類似于萬里長征難度的道路
移動APP產品經理的挑戰來自于方方面面,特別是做面對C端廣大互聯網用戶產品時,有來自人、流程、技術、運營等的壓力,比如人方面最重要的用戶,團隊合作中的研發及設計團隊;流程方面如版本時間管理,研發進度的安排,即要保證不貽待市場先機,又要能快速迭代;技術方面多平臺技術方面的適配等性能方面的考慮,到后來APP上線后如何讓用戶安裝、如何讓用戶保持活躍運營的壓力。總之,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目前移動互聯網下要打造一款從0到1的成功APP應用的確困難重重.
APP拉新的成本
我們先不談APP開發的所要花費的系統建設費用,就是讓一個APP怎么裝到用戶的手中要花的代價比前幾年高了。之前說一個用戶裝APP的推廣成本為10元,現在據企鵝智酷《關于移動互聯網報告》數據表明,APP拉新20元也只能拉動1/4的用戶。即便碰到感興趣的優惠券,五成的網民表示不會為了優惠券而下載APP。對有下載APP的網民來說,獲客邊際成本遞增。10元和20元優惠券才能吸引到這部分用戶的半數,即總量的1/4左右。
APP維系運營難題
就打個比方來說,好不容易讓用戶下載后,你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用戶流失是在運營過程中時不時發生的。一份研究數據表明,APP產品在下載后三個月內平均會失去76%的用戶,可見維系用戶是個難題。
用戶流失的原因歸納起來會兩種,一種為吸引眼球效應不突出,也就是在用戶首次接觸你的產品時,你能否在短時間內讓用戶找到你的亮點,或者他急需解決的問題可以在APP解決,甚至給他帶來驚喜,否則“首因效應”會導致它直接把APP卸載或者無期限打入“冷宮”。還有一種,因為APP并不是一個高頻、剛需的產品,用戶必須在是在某個特定情景下才會想起來使用。時間一久,他就忘記這個APP了。那么這種情況的流失是需要不斷通過消息推送,不斷的運營讓用戶建立與APP的熟稔,從而讓他在需要的時候會自然想起你。
還有,我們處在一個BAT壟斷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所以所以做為產品經理要清醒的意識到,做好一個APP的難度不亞于萬里長征。
策略:用系統性思維來進行布局
開篇比較悲觀,是為了在戰略上重視。陌陌,美圖等惟數不多的APP不也殺出來了一條血路嗎,在萬里長征的路上只有高度重視,才能找到自己的切入點,日積月累的進行突破。前面已談到APP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系統性思維是正確做事的第一步,要在資源合力及抓用戶動機等關鍵要素上下功夫。
APP團隊要整體作戰,形成合力
如果用互聯網爆款思維理念來打造一款成功的APP應用,前期產品、研發、設計要用“匠心精神”讓用戶愿意使用這款產品,后期市場、運營運作要用“付出精神”讓用戶愿意留存甚至口碑推薦。一個成功的APP應用離不開系統性思考的助力,方向的把握讓產品經理甚至整個團隊走在正確的路上。
所以前期產品經理一定要有系統性思維,不要一個人悶著頭干,而是要拉上項目經理及項目團隊成員,去進行全局考慮:
用戶使用我們產品的動機在哪
哪個點會成為“首因效應”的突破點
針對哪些平臺系統進行開發
那些功能點會讓用戶感覺爽
拉新上有什么樣創新的方式
低頻的產品下如何持續把用戶留下來
成功打造一個APP并讓它擁有長久生存的能力,是一個APP項目團隊要一起努力追求的目標。產品經理要充當部分項目經理的角色,要有全局觀,特別是在產品前期要發起多一些的頭腦風暴的發起,讓項目涉及到的成員更早的了解這個產品的概念及方向,才能在工作中更好的執行下去。產品經理關注的是產品定位、用戶需求及動機。研發團隊考慮的是關鍵采用什么樣的技術手段讓產品的性能更棒,運營團隊更要關注產品的賣點,也就是用什么樣的點來吸引用戶,才能讓APP產品很好的落地。
任何一個環節沒有做好,結論都是用戶體驗不好,用戶不愿上來玩,所以項目團隊要整體作戰,整體布局。舉個例子,如下圖二產品經理和運營經理的職責,產品經理在做產品模型時對業務場景的梳理,最好有運營經理能一起參與進來。我們都知道,運營的所有工作都是圍繞著用戶展開的,如何吸引用戶,如何把用戶留在APP上及如何讓用戶產生購買行為等邏輯,運營經理對用戶的把握和了解可以幫助產品經理拓寬思路和更好的讓產品執行落地。
有用戶自驅動力的產品才是好的產品
我們都知道產品競爭力的核心是實現用戶價值,那如何抓住用戶深藏下的動機呢,我覺得這是核心之中的核心。筆者參與過幾個C端APP產品的開發與運營,在有大量營銷活動PUSH的前提下,用戶來得很快,拉新的數據很漂亮。但在后期沒有活動PUSH時,用戶的增長速度放緩,甚至到了后面大力運營,用戶除了進行基礎查詢功能外,其它的業務也用的很少。當時面對這種情況,有點百思不得其解。
在后來一次上管理課程,老師分享一個從《驅動力》這本書看到的一個故事,我突然一下從這個故事中找到感悟。
這個故事的題目是愛玩的小孩,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故事中,老人的算計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動機分為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就能讓自然而然去管理。
這何嘗不能給做產品的我們一些啟示,當僅僅靠外在物質刺激去撬起用戶端,是不能長久的。最核心的方式是你要找到用戶的內在動機,無論是虛榮、自我實現或是身份的認同都是他認可的某種核心價值,讓他自然而然的愿意接受。
寫到這里,自然而然想到微信大師張小龍的一段公開演講中的話:”產品的終極目標是滿足人性需求,而需求的本質就是人性最大的洞察。“最后,作為產品經理自身來說,如果能真正做出一個用戶喜聞樂見的APP產品,也是非常有自驅動力動機的一件事情。路漫漫其修遠兮 上下而求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