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圣華,原名王守華,現為中國王羲之書法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協會會員,臨沂市書法協會會員,臨沂石清閣書畫院院長,職業書法家。
王圣華是記者見過的少有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有了夢想就勇敢去追,這就是王圣華的人生軌跡。
這份堅持,要求當事人有原則、有毅力,最重要的是擁有一顆赤子之心。
“不畏浮云遮目,自以清泉洗心。”這句話是王圣華的生活寫照。
棄武從藝皆因癡
? ? ? 王圣華在郊區的二層小樓相當氣派。整個二樓是畫室,取名“石清閣”。石清閣,顧名思義,人如頑石,心似清風。自從有了自己的專用畫室,王圣華就像小河里的魚兒游到了大海,心中時刻充盈著幸福感。很少有人知道,王圣華是半路出家。在20歲之前,他癡迷的是武術。當時,身體條件不錯的他專門拜了老師學長拳。回憶起那段習武的經歷,王圣華說他練武并非為了打斗。武術在他心目中是傳統文化的一種,打拳既能給人以美感又能鍛煉身體,何樂而不為呢?
? ? ? 1983年,王圣華進入臨沂礦務局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練習書法的同事送給他一幅字——“知識就是力量”。六個大字剛勁有力,他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從那以后,書法成為王圣華生活中比練武更重要的內容。
“學好書法要從基礎開始,從臨帖開始。”王圣華說,剛開始,雖然下了很大的工夫臨帖,但寫出來的字仍讓人難以滿意,這讓他一度懷疑自己不是搞書法的料。在他看來,10年是一道關口,堅持闖過這道關口,一個人的字才能融入個性,才能富有神采。就是這個信念,讓他伏案臨帖臨了10年。
現在的他,回頭再看那10年,一不小心就被自己感動了。結婚后,妻子一直不支持他練字。當時家里收入少,練字需要花不少錢購買筆墨紙硯,這對本來就比較拮據的家庭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直到現在,王圣華還記得吵架時妻子把墨汁瓶摔在地上的情形。然而,來自經濟和家庭的壓力并沒有讓王圣華動搖,他堅信,經濟條件會改善,自己的苦練也終會有回報。
除了苦練書法,王圣華對篆刻也很癡迷。1990年的一天,他用刻刀在一方石料上刻出自己的第一件篆刻作品。雖說篆刻和書法相通,但要學好這門藝術并不容易。為了練好篆刻,王圣華不怕吃苦,利用單位讓每個職工刻印章的機會,他為2000多名職工每人刻了一枚印章。就是這2000多枚印章,讓他打下了扎實的篆刻基本功。
胸無鉛華海岳飛
“武術、書法、篆刻、古體詩歌,中國傳統的東西對我都很有吸引力。”王圣華流連于這些美好的事物中,活得有滋有味。
在臨沂礦務局工作期間,艱苦的工作沒有令王圣華喪失藝術的嗅覺,那些高大的矸石山和礦工們的勞動蘊藏著樸實的美。他把自己的感受寫成散文詩《矸石山》,寄給當地雜志社,很快就發表了。他的詩歌《礦工與流行色》中有這么幾句:“‘我的黑夜比白天多’,這歌仿佛在唱我。可我心里有盞燈,何況我捧出的就是光與火!”王圣華的心里也有盞燈,陪伴著他走過追夢路上黑暗的時光,堅持到藝術的“天亮”。
如今的王圣華沒事兒的時候喜歡在鄉間小路上騎自行車,他以這種方式放松自己,家鄉的靈山秀水總是能激發他的創作靈感。“蝶帶晨露舞風日,柳蘸清溪弄朝暉。”王圣華所作詩歌《探路》中這一句,就是在鄉間路旁找到的靈感。
除了在鄉間小路上騎行,王圣華還喜歡侍弄花草。畫室的窗臺、墻角,書架、桌子上,隨處可見他親自侍弄的花花草草,甚至院門口還栽了一叢竹子,一些小花盆還是王圣華自己動手制作的呢!與花草為友,他從中感受古榆盆景“葉落傲骨在”的氣節,學習蘭花“不與繁花爭奇艷,只向人間布清香”的美德……
“世有桃源何處覓?胸無鉛華海岳飛。”從藝為文怎樣才能達到最高境界?這句詩是王圣華給記者的答案。
在藝術和文學的天地里自由徜徉,在生活的風景中自由穿行,王圣華獨圣著一份內心的寧靜。
人生有夢鑄精品
在他的畫室里,好的作品被挑出來保存,其他大多數習作都進了廢紙簍。“不滿意的作品絕對不留,更不能送人。”王圣華說,在生活中,只要面臨選擇,就必須本著“只選最好”的原則來進行。他的花草,不分品種,都是優中選優;他的友人,不在乎貧富,人品必須一流……
也正是他的這份堅持,我們所能看到的他的作品個個精品,讓人善心悅目。
部分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