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聽說課和經驗介紹,邊在與省教研員楊璐老師低聲交談以及與清照文科校長的微信互動中思考,校本課程究竟是誰的?校本課程究竟是做啥的?我們到底要做怎樣的校本課程?
一、校本課程究竟是誰的?
引子來自于一位老師關于“嵐山漁民號子”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說課,老師在末尾呈現了一句“口號”,我沒記下來,大意就是讓我們拯救民俗留住文化之類。
王校微信說,“記住鄉愁?留住文化?拯救民俗?校本課程肩上的擔子是不是太重了?學校在哪?學生在哪?這是不是拔高了對校本課程的要求?”
以為然。
同樣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來表達和理解,出現的味道可能迥異,更可能背離“初衷”。
十幾年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剛剛起步,校本課程初提,參加過全國第一屆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研討會,在江蘇無錫錫山區組織的。時至今日,許多細節都淡忘了,印象最深刻的,一直是華東師大崔允漷教授擲地有聲的一段話,大意是,校本課程是我們極盡全力爭取而來的,一定要基于學生興趣和需要來開發,說得極端一點兒,哪怕全校只有一個學生具有某種興趣或發展需要,學校也要努力創造條件為他提供相應的課程。
這段話已經說過去了十幾年,而今,課改先行者們有了很多的改變,這個有些絕對化地為滿足學生興趣需要而開發實施校本課程的聲音,在今天,似乎委婉了許多,不再那么堅持,甚至在很多時候,我們嘴里說筆下寫的校本課程,堂而皇之的多是 “我們要……”“我們開發了……”語氣中的理所當然、揮斥方遒、任意揮灑的意味揮之不去。
我們到底為誰而做校本課程?
學校的職責究竟有多大需要定位到迫在眉睫的民俗拯救?那么多的文化需要留住,都是需要學校來努力的?
文科校長說的找不到學校的影子、學生的痕跡,擔心的應該就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發生——不管什么人,無論什么內容,某個人拍拍腦袋說很重要要保護要拯救要挽留要記住,于是一股腦地傾倒進學校、安排進“課程”——所有的課程都是被這么安排的,學生的興趣,便真的會“星星之火微風熄之”了。
為學生興趣需要而開發實施的課程,應該如何定位?又該怎樣表述?
離開學生興趣的校本課程,再怎么“多元”,也會充斥一種腐朽強制塞填的味道,無趣。
校本課程,必須還給學生,如此方可保有這門課程的“初心”。我以為。
二、校本課程還可以從哪里來?
學生的興趣居于第一位,這是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主旨。
但這是理想。
學生興趣并非校本課程的唯一來源。
首先,如王文科校長在經驗介紹中提到的,“我們的學校,我們的課程,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校本課程一定要體現校長的辦學理念。”——校本課程,首要的源泉,就在于一所學校的辦學追求之中。
2009年,在濟南市經七路第一小學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曾經圍繞“學會對話 走向成功”辦學理念,組織骨干教師系統開發了《學會對話》校本課程——既然學校教育理念定位于對話交流意識與能力的培育,那么就有必要為此設計策劃專門的引導——我們當時為這門課程設想的定位是“核心校本課程”。
根源于學校精神追求而專門開發實施的核心校本課程,是學校辦學理念從墻上浸入師生內心深處的必需。
其次,從學校內外有關人員(教師或其它)“能”的角度開發實施校本課程,在教師的“能”與學生的“趣”之間,通過雙向選擇,這是校本課程在目前教育環境條件下最可能、最持久、最有效的來源。
最后,學生自主開發實施的校本課程——教育的有效資源,許多時候來自于受教育者自身。舜耕小學的“我是小專家”,搭的只是一個臺子,唱戲的主角就是學生——學生做專家,為同伴做報告,還有比這更讓孩子們感興趣的“課程”么?
從這樣一些角度(來源)角度理解并表達我們的校本課程,比起一味強調傳承文化之需要、挽救民俗之迫切等等,是不是更符合我們的追求和校本課程的本義?
與文科校長交流,“有所限制的課程,才可能走向有價值”,目前的問題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大家都在擺,一門又一門。偏偏事實上,哪個學校都可以隨便‘擺’出幾門‘課程’來,所以問題出來了,到底往哪里去?”
從學生興趣出發,從上述可能的來源出發,尤其結合當前核心素養、關鍵能力的倡導背景(根源),我們的校本課程或許才能真正“站立”起來,不會趴下。
三、校本課程開發實施里,究竟誰最關鍵?
省教研員楊璐老師的活動策劃很具高度——經驗介紹環節命名為“校長論壇”!參與經驗交流的全部都是學校校長,一把手!
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一樣,都不是幾個老師碰碰湊湊拼拼接接就能完成的“課程”,它們需要的只能是校長的眼界與謀劃。
文科校長說的“校本課程一定要體現校長的辦學理念”,所表達的應該就是這樣一種自覺擔當。
一定意義上,校長不在,校本課程則無。
四、校本課程究竟是做什么的?
這里不羅列,只說說跟楊璐老師交流的一個觀點。
還是2009年在經七一小,組織開發出《學會對話》核心校本課程之后,編寫出了課程資源包,里面的主題、內容都來自于學校骨干教師的心血。然后學校策劃了“校本課程月”,要求所有教師,不分學科學段,每個人都要從中選定一個專題,自選班級,自定時間,自行備課,上一節校本課程課。
在一個月之后的座談交流中,最深切的感受來自于語文數學英語這樣的“大學科”,甚至包括一些老主任,他們普遍感嘆的就一句話——“沒想到咱的孩子們在課堂上竟然還可以是這個樣子的!”
這一句感嘆,意味深長!
它說明我們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努力還任重道遠。
它說明我們校本課程也好,綜合實踐活動也罷,真正的任務也許真的不是“教會”學生什么具體的東西。
它說明我們所期許的某些變化,也許不用專門去努力,而只需要提供一個機會。
校本課程到底要做啥?
答案很多,要滿足學生需要,要實現社會期許,要發揮教師專長……
但我在聽到“沒想到咱的孩子們在課堂上竟然還可以是這個樣子的!”這句感嘆時,我以為,我已經找到了答案。
五、我們到底要做怎樣的校本課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于校本課程,大家理解不同,呈現出來的面貌極其豐富,這是好事。
我印象中的校本課程,該注意些什么?
首先,我理解的校本課程,不是簡單知識的補充,一定不要用搜一搜說一說就能完成的那些碎片知識充填我們校本課程的靈動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并非因為我身兼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研員之職的緣故,我其實一直期待那些富有綜合性、實踐性、能吸引學生興趣、與一般學科教學迥異的校本課程,你也可以說它就是綜合實踐活動!但我真的以為,綜合實踐應該是校本課程最主要的實施方式,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性課堂教學。
其次,我理解的校本課程,要豐富多元,但不必一味貪多求全。教育,畢竟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對學校教育來說,完全的絕對的滿足每個學生發展的需要,可能在很長時期內還只能是一種理想,是努力的方向,在目前的現實條件下,不太可能實現。轉而追求精致加特色,或許更為可行。王校也是這么認為的。
再其次,校本課程源自最初的第二課堂、課外活動以及課外興趣小組,但今天在不少學校出現了以“社團活動”代替校本課程實施的傾向,這是需要警醒的。“社團”是校本課程實施的一種形式,但一定不是全部。換到具體課程的視角,就是建議學校要在普及與提高兩個層面著力。
再次,當前說校本課程,各學校鋪排自己的課程門類體系的較多,較少從學生多方面素養培養的層面來思考,這帶來的問題是,你也很多門,我也很多門,你多我多大家感覺差不多——類雷同感太強了!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以為是在表達思考的時候,淡忘了目標——都在做,為啥呢?實現了啥呢?
基于目標,不是我們一直在說的么?
但在校本課程經驗的交流思考中,目標呢?離開目標憑空鋪排這課那課,怎能不給人以眼花繚亂卻畢竟流于膚淺的感覺?
最后說說教材,最近似乎有一種傾向,校本課程的成果展示交流,不少學校紛紛把“教材”給編印出來了。這是個問題。
課改初期,我們對校本課程的“教材”問題就觀點明確——不建議學校編寫印發校本課程教材——強調基于標準的教學,在目標設定之后,由教師搜集整理素材資料用以輔助教學——有些知識,一經固化,就失去了特定的意義。
建議開發資源包使教師有所依托,具體到學生學習,由教師以適當形式臨時提供相應素材,組織教學活動。
六、交流碰撞,多些思考
我是會場上最常走神的人。
因為我關注的不是臺上的內容,無論它好,還是一般。
我關注的始終是他們給我的啟發和思考。
至于臺上眾家究竟表述了些什么具體內容,有必要一字不漏地去記錄和轉達么?
別人怎么做的,從來與我無關。
別人為什么會那么做?這是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的。
所以我不喜歡照搬照抄,哪怕他們的經驗再“先進”。
如文科校長私下所言,“在比較中、鑒別中交流碰撞,以反觀我們的課程建設。”或許“這里面不乏有些吸引眼球的東西”,但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隨它去吧。
學會學習,而不是搬運。
其實我最想去當校長并著手開發的一門課程就是《學會學習》,留個念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