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人只度過一生,這事兒可真是令人沮喪。就像那生命只有一次,人無再少年。這個說法,當然令人傷感,如果人生只是彈指一瞬間,那青春是什么呢?能發生的已經發生,不不能發生的事永遠不會發生,生命多么短暫,青春多么漫長,所有的一切都要靠活著來創造。
? ? 書中的作者說他不太喜歡《活著》這部電影,說實話,我還是比較喜歡的,因它他贏得過無數熱淚,因為它得過很多大獎,因為它真的吸引了我。我覺得只有堅持活下去,一直活下去。到了生命的終點,才有資格評判這一生是怎么樣的。作者認為你遇到了《活著》的那個情況,你也會堅持活下去,相同的事,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馬也是這樣的。南極寒風中發抖的企鵝也是這樣的,甚至蟑螂也是這樣的,這是每一個生命。都有條件反射的一種信念,就是活著。我可以贊同作者的觀點,或許生命就是條件反射的為了活著,也不是說活著本身是最高價值,也像余華說的人不到生命的結束,也不能評判人的一生是怎么樣的。
? ? ? 人的一生也不能總是想著如何活下去,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吃得飽,可以穿的暖,出行交通也有安全的保障,那么剩下的呢?
? ? ? 據我對我們班的了解,幾乎每個人都有關于藝術的一技之長,無論是組建樂隊也好,還是組建舞蹈隊,都是每個人除了活著的時候對生命的其他理解和創造,在我看來藝術可以很好的熏陶一個人的審美,價值。無論是音樂美術或者是文學類的作品都是你生命中除了活著剩下的東西。
? ? ? 就像書中劉瑜說的,有一回他在一個餐廳吃飯,餐廳突然間放一段特別好聽的音樂,但是周圍的人都在若無其事的狼吞虎咽,作者,令這事兒非常抓狂,他不知道為什么,覺得現在這個時刻應該所有人放下自己手中的食物全體站立,并且好好欣賞。這些藝術類的東西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是你作為人最后底線的堅守。電影道路里因為饑餓,所有人都開始吃人了,但是男主角的爸爸不吃人,于是他死了。很多東西他就是那么殘酷,你不能只盯著,你是活著的還是沒有活著的,在迪卡爾的的想法中,應該是所有對生命有理解,并且在思考前行的人,感受生活不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活著,我思故我在。
? ? 除了我的生命,或許還有那些應該剩下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