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和歸納,在編程中稱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分析中又有一種特殊情況叫演繹,這在編程中就是邏輯推導。
在小說寫作中,歸納和分析都會出現。
作者在動筆前,已經構思好了結局,現在是通過結局倒推經過,這更多地是一種自上而下。因為是從梗概填充細節。
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正向推理,從細節中發現走向結局的可能,這又是一種自下而上了。
放在為什么寫作這個問題上,每個人答案都不同。
但終歸是要產生價值,不管這價值是金錢還是別的。
我們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這又是自下而上了。讀者為什么要讀你的文字?
原因很多,可能是學習、消遣、體驗等等。
學習,人為了掌握知識而學習。消遣,是為了排解寂寞、無聊和壓力,當然最終是為了獲取快樂。體驗,為了滿足好奇心、了解名著等。
這只是我能想到的部分理由,但每個理由都對應著人的需求。
一個人需要看書,他就會去看書。而不經意聯想到書而去看書的是少數。
消遣的需求可以用虛構文學解決,而好奇心和掌握知識的需求可以通過實用類的書解決。當然這兩者是可以交叉的。
一個人恐怕很難了解其他人,更不用說所有人,他能做的最好是剖析自己。
消遣和好奇心可能是臨時起意,而掌握知識通常有更長遠的目標。
而人類最終的目標既然是繁衍,那掌握知識可能就是為了獲取資源以提高繁衍的可能性。
錢這個概念很方便,這就類似數學中的單位,可以用它來衡量一個人的資源。而錢的作用就是為了繁衍提供條件。
所以一個人進入社會中,可能會覺得兩個目標非常突出,錢和性。
例如權力、地位和名聲,也或多或少的都可以轉化為金錢。莫言的諾貝爾獎金,就是在北京買了套房子。
寫作——名聲——金錢——資源——性——繁衍。
之所以選擇寫作而追求名聲,除了能帶來金錢、屬于自身擅長領域,還因為它相比其他資源,有時更為長久,可能一個人死后,他的作品還能被人閱讀。
當作者想象這樣一個畫面時,可能覺得他的壽命被延長了,他對死亡的恐懼就小了很多。
人都是要死的,縱觀歷史,首富往往并不如政治人物被牢記,而政治家并不如科學家、文學家的出現頻度高,這只是直觀印象。
愛因斯坦的作用超過許多政治家,這是他對人類永恒的價值。正是這樣許許多多的璀璨明星,也造就了很多人更崇拜科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