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相文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這幾天,手機都被許巍和矮高緊(高曉松)合作的這首歌刷屏了。有人甚至把這句歌詞“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改為自己的個性簽名。就像2015年流行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2014年馬云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一樣。
于是,我也想來談談詩意與茍且。
1、你的生活需要詩意嗎?
回答是肯定的。“人,當詩意地棲居”,這是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的一句名言
那么,怎樣的生活才算詩意呢?
你以為,詩意在遠方。
當你工作屢屢不順時,你第一反應就是旅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2015年4月14日一早,我的一位同行,河南某高中女教師的一封辭職信引爆網絡,辭職的理由僅有10個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評這是“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沒有之一”。如此任性的辭職信,領導最后真批準了。博得跟風的網友淚流滿面。
辭職后的女教師在干什么呢?是不是在滿世界瘋跑?我一直很關注這件事,聽說她后來找了一個有錢的老公,“老公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她說這句話的時候也不是那么信。他們開了一個小客棧,世界還算功德圓滿。但跟風的網友就沒有這么幸運了,玩一趟回來,工作沒了,真愛也沒有找到,還得在眼前的茍且里生活著。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你想去大理尋覓風花雪月,你想去麗江邂逅真情艷遇,甚至想去遙遠的西藏,做一個“拉漂”,在雪域高原凈化自己脆弱的心靈。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錢包那么小,哪兒也去不了。縱使去了一趟遠方,還是沒有找到你所想要的“遠方的田野”。
還是那個寫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人,后來臥軌自殺的海子說得好:
“更遠的地方,更加孤獨/遠方啊,除了遙遠,一無所有”(《遠方》)
所以,就算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你的生活依舊還是沒有改變多少。該做的事情不管拖得多久,最后還是自己來收拾殘局。
2、你園子里需要菊香嗎?
有一段時間,我曾非常的不快樂,覺得滿世界都是灰色的,心情也出奇的糟糕。這場局面持續了很久,造成的結果是做什么事都不順心,同事的關系也降到了冰點。當時的感覺是,自己都要崩潰了。
那是一個暮春的黃昏,我散步到石壁寺去。看見住持正道禪師正給一塊花地澆水。見到我,他停下手中的活跟我打招呼,夕陽下,他額頭的汗水與臉上的笑意,讓我感受到了這個春天的溫情。
我把我的不快樂告訴了他。他沉思了一會,抬起頭來,跟我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位禪師在寺院種了一株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園,香味一直傳到山下的村子里。
凡來寺院的村里人都忍不住要贊美菊花,都會開口向禪師討幾棵花種在自家的院子里。禪師很高興地答應,把最好的花的根須挖出來送給別人。
消息傳開,前來討花的人絡繹不絕。禪師總是滿面笑容,總是滿口答應。不多日,滿園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凈。
秋天到來的時候,弟子望著滿院的凄涼,說:“真可惜,這里本應該是滿園的香味的。”
禪師笑了,對弟子說:“這樣豈不更好,三年后會有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我突然覺得心頭一熱,如醍醐灌頂,抬頭看看正道禪師,他滿臉是溫暖的笑容和晶亮的汗水。
3、我們怎樣度過這茍且的一生?
蕓蕓眾生的我們,應該如何度過這茍且的一生?
我想起大圣人孔子。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有二。其中的大弟子顏回是孔子經常夸贊的。為什么呢,顏回家里很窮,缺衣少食,住在一條非常破爛的小巷子里。這樣艱苦的生活,一般人肯定是要抱怨的,但顏回卻自得其樂。孔子感嘆道: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孔子所以贊不絕口,不僅僅是顏回能忍受這么艱苦的生活境遇,而是對這樣的境遇,能安然處之。孔子所要肯定的,不是君子一定要安于這種貧困的生活,而是對待這種生活的本身的態度,所謂“安貧樂道”。
一個地方,對于有著不同的生活態度的人來說,會是不同的風景。而對于君子而言,不管所處的環境是多么的簡陋,所處的地方是多么的偏遠,都會是詩意的田野,都會因他的存在而熠熠生輝。看看《論語.子罕》里的這一段話吧: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夫子竟然想到一個叫“九夷”的少數民族的偏遠之地去居住,別人勸他,這么簡陋的地方,去了咋辦呢?孔子不以為然,只要是君子居住,怎么可能簡陋呵。
人生不如意者十八九。作為一代圣人孔子,也不例外。處于霸道之世,想推行王道,施行仁政,孔子周游六國,四處碰壁。 “仲尼厄而寫春秋”,盡管身處逆境,孔子和他的學生們,仍然“弦歌不絕”,營造著茍且生活里的詩意。
“我心安處是故鄉”,縱然是天涯海角,只要心有所托,情有所寄,自己落腳的地方就會成為煥發生命光彩的根據地。后世劉禹錫的“陋室”,蘇東坡的“天涯”,范文正公的“岳陽樓”,不都是這種孔子這種快樂的最好注腳嗎?
4、原來,詩意就在庸常的生活里。
我終于懂得如何找回自己的詩意和快樂了。
那個暮春,我從石壁寺往回走,走在校園的幽徑里,我對自己說:你試著把自己的快樂同別人分享吧。對一朵花微笑,對一棵樹說,我愛你。
奇跡終于出現了,我看見那一樹一樹艷紅的桃花,咯咯地笑出聲來。而那碧藍的池水,好像也忍俊不禁地涌起一串微瀾。一個素不相識的學生從我身邊走過,我沖他微微一笑,他竟然向我鞠了一躬,笑著說:老師好!我的四周突然涌出紫色的云氣,我好像是行走在遠方詩意的路上。
原來茍且的生活也是這么簡單快樂的。詩意不在遠方,它其實就在你的腳下,在你的周圍,在你生活的茍且里。
2016年4月1日于桃花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