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虔誠學習的心,今晚走進肖老師《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一課的課堂實錄文字里。
從前也學習名師的實錄,也反復的咂摸實錄中的語文教學本質性的規律。當時,要么只在內心生成一種崇敬,把這些看得高大遙遠,要么僅止于機械模仿其中的一招一式,要么看過由于沒內化就逐漸淡忘。
如若要成長,這種學習方法不可取,更何況知道了、懂得了也只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灌輸,并不是從心底深處產生,因此自己的教學行為就不會被那個知道自然指揮,最后不能對教學產生重大改變。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就開始讓自己邊讀邊摘錄要點和關鍵,然后再去提煉其中的規律,歸納其中的方法,使所學印象深刻,指導教學實踐。
這是第一次做這樣的嘗試性學習。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是一篇演講詞,而且是由學養深厚的蔡元培先生在我國最高學府所作的演講,很多老師憑直覺去抓厚重的北大精神,談蔡元培的"三告"的意義啟迪。很想借由此文給學生以精神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但肖老師覺得實用文要教出"實用"價值。他在備課本上把"演講"兩個字寫得大大的,緊緊的盯著它,直到它融進自己的內心,并在備課紙上排列著演講的特點,比如鮮明性、針對性、邏輯性、感染性等,再反反復復的讀"于今長斯校,請更以三事為諸君告",這樣反復寫寫、讀讀,讀讀、想想,那個藏在文本深處的教學切入點終于水落石出---圍繞"三告"做足文章。這個備課思路真是神來之筆,妙不可言。它如串起"珍珠"的細線,將一顆一顆閃亮、晶瑩的"珍珠"串在一根線上,這"珍珠"是多樣性的:有作為文體---演講---特征的"珍珠",有作為文本人文內涵的"珍珠",有深情誦讀的"珍珠"……就是這根線串起一節課的各種活動,不旁逸,不斜出,使這節課既教出了演講詞的特點,又教出了"這一篇"蔡元培先生北大演講獨特人文內涵,這就是本課的課脈:清晰、流動、靈性、詩性……
這個"告"字,就成了陳曉東老師志意追求的"一字立骨"的境界,"告"串起全篇,是課堂的脊梁:這篇"告"是如何做到中心明確,思路清晰的?這一篇"告"針對了怎樣的沉疴?這篇"告"語言有何特點?這篇"告"在說理上有怎樣的邏輯性?"告"出一個怎樣的蔡元培?最后大合唱讀好"三告"。你看,首尾照應,教學程序設計多理性、多圓融。
在這個課脈里,尤重視利用課文凸顯語言的學用。
一方面借助"咬文嚼字"深入演講詞。如"請更以三事為諸君告",先生為什么要加這個"更"字?這個"更"字,找得太妙了,真是妙手偶得。它在"告---直面沉疴,有針對性"這一環節又成了"一字立骨"。由"更"找到了強調"三告"的原因。表面是去找原因,實際又起到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與啟迪的作用。求學放蕩冶游;惟爭分數;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學生對這種風氣必有自我拷問。
一方面又通過反復的誦讀,深入蔡先生的內心世界,摸到他那顆火熱的心。
在"告---思路清晰,中心明確"這一環節里,就分不同目的將"予今長斯校,請更以三事為諸君告,一曰……",前后讀了八次。通過這八次的讀,學生不僅明白如果要思路清晰,應怎么安排重點句的位置,而且明白了要如何演講才能讓聽眾記住演講的重點。做到這一切,并沒有繁瑣的分析,只是通過朗讀。這樣處理教學重點,令人嘆為觀止。
還有很多讀的處理:
"風俗日偷……觸目皆是……"要讀出痛心感;
"或三年,或四年…則其造詣,容有的止"要讀出速度上的快慢;
"士別三日,刮目相見",要讀出真誠夸獎的味。
……
從全局上理出了課脈,從細部上敲打語言,專業素養真深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