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在羅輯思維里聽到這本書的解讀,當時覺得很震撼,似乎社會上所有的自戀行為,大多數生活中遇到的不理性都被“巨嬰”這個理論巧妙的解釋了。面對網絡上很多一邊倒、甚至無理取鬧的聲音,似乎可以很傲嬌地丟一句“巨嬰啊”,留給這些愚昧的人們一個高傲的背影。
我讀書是很淺的,即使一字不差地讀完也很難總結出一個專業的書評,而且是那種讀完就忘,看了這章忘了前一章的笨人,只能在掩卷沉思的時候給這本書一個不太負責任的總體概括,主觀甚至武斷。
巨嬰,即成年嬰兒。身體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發展水平,卻還是嬰兒水準。多數國人,都是巨嬰,這樣的國度,自然是巨嬰的國度。
這樣的開篇定論,可想而知整本書花了400多頁在從生活中的各個片段論述國民的弊病,其實他并不是僅僅針對國人,應該是寬泛的全人類的大多數。正像本書副標題所寫的“國內心理學家系統透視中國國民性”,即這是一本心理學書籍,定位也并不是科普,而是作者21年來的思考和研究,所以書中以現象、案例和參與心理咨詢的“病人”為主。
從嬰兒到少年,需要經歷三階段:6個月前,是一個人的共生階段;6個月到3歲,是兩個人的階段;3到5歲,是三個人的階段。
相應地,愛情也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1=1,我們兩個,宛如一個人;第二階段,1+1=0,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為你,我恨你;第三階段,1+1=2,我是我,你是你,我們在一起。
我們集體停留在嬰兒期
弗洛伊德將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分為5個階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潛伏期、生殖期。
精神分析師們私下認為,所有民族的年齡都停留在5歲前。而中國的集體心理年齡,沒超過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弗洛伊德講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口欲期,1歲前,嘴部是快感中心。
肛欲期,1-3歲,肛門是快感中心。
俄狄浦斯期,也成為性蕾期,3-5歲,孩子有了明確的性意識,快感中心也轉移到了生殖器部位,并且男孩有了戀母弒父的動力,女孩有了戀父仇母的動力。
潛伏期,6-12歲,性能量像是突然間消失了一樣,孩子們表現為更喜歡與同性伙伴交往。
生殖期,13-18歲,即青春期,性能量大爆炸,一個人身體上做好了生育的準備。
巨嬰心理:共生
集體主義,也是一種混沌未分化的狀態。而集體主義的真相是,個體的心理發展水平太低,所以必須千人一面,用共生的方式,以此將個體鑲嵌進一個集體性自我中。(當然我沒法認同這個觀點,我樂于助人不是因為我心理有問題,而是我認為一個較高的道德層次就是互助。)
此處作者還暗諷了一下郎朗,“父親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中國式好人
類似“拖累癥患者”,他們的好是討好,伴隨著很深的自卑和恐懼,往往是因為經歷了“被拋棄創傷”、“被吞沒創傷”、“性羞恥感”,待他人時愛付出,口頭上不求回報,而又嚴重委屈自己。想要避免自己成為一個“中國式好人”,首先要做個真實的人,對于小孩子的教育來說:1、一歲前父母多和他情感互動;2、孩子長大后給他自由;3、鼓勵孩子活力流露,一個是創造力、一個是性。
我們都是全能自戀的龍
全能自戀,在成年人身上的四種表現為:1、追求優秀,甚至完美;2、想法多,行動困難(其實真的做起來,根本沒法一蹴而就);3、誅心論:一個人必須知道想法不等于事實,往往一個社會權利體系因為懼怕人的想象,而會試著去鉗制想象的自由;4、在關系中受傷后,會退行到孤獨的全能自戀中。
巨嬰和真正的成年人最大的區別或許是,巨嬰覺得,我一發愿,事情就得立刻按我的來,否則就會感覺到挫敗,成年人則知道,好好去投入,在時間上持續,在空間上延伸,事情會逐漸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
有一條關于治療失眠的辦法,就是通過“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核心思想來馴服自己地思想,睡眠是自我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外部的一部分,不要怪罪別人或者自己,要能夠接納“失控”,只有自戀的人才會無法接受這個世界不按自己的意志運行。
孝就是順
孝道,是對人性的逆轉。客體使用,自體是自己,客體就是別人和其他事物。客體使用即嬰兒可以自由地使用媽媽、媽媽的乳房、玩具或者其他人與物,而不比擔心該客體的反擊,更不必擔心這個客體會與自己斷絕關系。嬰兒的力量太小,而一個成年人“無情地使用客體”,比如父母無情地虐待孩子。
無回應即絕境
很多成年人感覺到,若對方沒有回應或是不及時回應,自己的情緒會產生巨大波動,幼小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很多心理學家說:對幼童來講,無回應即是絕境。所以,讓“呵呵”、“哦”遠去吧~
從龍成為人
全書所有的問題,源頭在哪里?國人的潛意識深處住著一條沒有被馴服的全能自戀的龍。
主動地、帶著主體感地去做選擇,很重要,這才最終塑造了你是誰。而完成自己的歷程,至少需要兩點:在現實世界展開你的心;深入認識自己,特別是恐懼的部分。
作者是利己主義者,強烈地鄙視儒家文化和集體主義,因而也十分推崇王小波(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思想,活得自由,灑脫。這本書或許通過巨嬰的概念構筑了一個理論體系,可以解釋心理學中的自戀、自卑、暴躁、控制欲、戀尸癖等等多種心理問題,雖然例子鮮活生動,但并非如科普小品一樣淺顯,需要細細品讀。
武志紅
《巨嬰國》
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