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書名:《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
作者:米哈里.西斯贊特米哈伊
國籍:美國
作者生平
1936年生于意大利。1956-1960獲芝加哥大學學士學位,1965年獲人類發展專業博士。積極心理學奠基人、創造力大師、“心流理論”提出者“。
本書研究方法
1990—1995年,對包括14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91名創新者進行訪談。從大量的訪談資料行中,對卓越富有創造力的人的特點、創新過程的運作方式,以及哪些條件鼓勵或阻礙了創新觀念的產生,進行提煉、歸納總結成書。
一、產生創造力的系統
創造力來自構成系統的三個要素之間的互動。這三個要素分別是,包含符號規則的文化、給某個領域帶來創新的人,以及該領域中被認可、能證實創新的專家。
? 1. 包含符號規則的文化
人類以染色體為載體,完成了基因的傳遞。知識與文化并無類似的遺傳機制。人類必須一代代積累文化的“模因”,供子子孫孫不斷學習,在“模因”(覓母)的更新中,完成文化的進化。在這個進化中,模因是唯一可以與基因進行比擬的傳遞物。
模因構成種種不同的文化,數學、醫學、音樂、文學、互聯網等等,這些領域有其獨特的符號和規則,這些符號和規則構成一個獨立的小世界。這一個個小小世界也證明了人類富有的創造力,讓我們的視野超出了基因提供給我的狹窄的窗口,增加了對我們生活世界的敏感度與理解力。
就如世界上并不存在兩條絕對平行的兩條線。歐幾里得和他的同事們卻假設存在,用大腦所思考的出的精確,拓展肉眼的觀察范圍。由此帶來深入地思考與演繹。
我們天生就擁有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有些人從不辜負這份好奇心,發起了對某些領域知識文化的學習,從而超越生物限制,進入文化演化的過程中。
2.給某個領域帶來創新的個人
對于多數人來說,我們從小就聽父母說,好好讀書好好上課,畢業了找一份好工作。于是我們選擇護理、醫學或商業管理,然后進入一個領域,陷于各種忙碌中。有些人有幸選擇了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就是謀生的一種工具。其實任何缺乏思考與創造力的工作都可能淪為技工,比如說,醫生。
可是創造力真的是生活的必需品嗎?我們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拿著不錯的薪水,工作之余,享受著這個泛娛樂化時代帶給我們各種快樂。額(⊙o⊙)…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我只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人并不滿足于此。有一波人,他們就是喜歡深度的學習,喜歡受虐。他們被自己的好奇心吸引到一個巨大的黑洞里。你說你想玩臺球,他說他要深入地學而不是玩臺球。他們有更大的追求,更大的野心。《明朝那些事兒》作者在接受采訪時,說道: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很多種選擇。最低的是溫飽,對吧,然后是利益,就是錢,超越錢的,是名望,權力,但是在超越這些所有東西之上還有一樣東西,叫智慧。你到這個世界上來,你應該有這樣一個覺悟,就是你終究是要死的,這就是一個人他很悲劇的,他無論多厲害,無論多牛,無論多么囂張,他都要死的,他都有終結那一天。那么在這段時間里做什么呢,不斷地看書,懂得這個世界的很多東西,知道這個世界的規律,那是一種無比的喜悅,狂喜。
伴隨著狂喜的還有極度的痛苦,還有與創造力相伴的受盡煎熬的靈魂與不可能的夢想。
大部分時候,只有能忍受孤獨的孩子,才能聚斂自己心理能量去投入一個領域,不斷地反思與醞釀。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強調時間管理法,學習時間管理法。因為我們發現,吸引我們注意力的事情越來越多,而自己卻越來越迷茫,忘了自己要的是什么。其實,時間管理的核心原則就是找到自己生活中具有核心價值的事情。然后好好安排的的時間,收起自己彌散在各處的注意力,汲取心理能量,投入你真正在意的事情上。
3.能證實創新的專家
那些幸運的創新者,如果能有幸遇到行業專家的賞識,他的創造力才會被人們認識到。誰知道在這一個創新產生出之前,有多少失敗的創意的鋪墊。誰又知道,有多少富有創造力的產品,因一個人的默默無聞而淹沒在時間的大海里。與其懷著熱烈的心尋求認可,不如沉醉其中,不問結局。
極少數新模因會被注意到、被挑選出來并被記載到文化中。幸運像一只大手,它決定著誰的創造力能夠被載入史側。
二、富有創造力的人格
這些富有創造人的人,他們包含著相互矛盾的兩種極端性格,每個人都不是“單面的”,而是“多面的”。就像白色包含著光譜中的所有色彩一樣,他們將所有的人類可能性都匯聚在自己身上。
始終記得,在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幸福課》上,泰勒·本·沙哈爾男博士,在展現自己女性化的一面,所扭動的“舞蹈”。其實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多面的。作者所列舉出來的,富有創造力的人,所有用十對明顯對立的性格,是多余的。那些富有創造力的人,只是更懂的如何對待自己的多面性格,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壓抑。
對于任意一個系統,并非每一個部分都是不可或缺,或不可取代,當你質疑其中一個系統背后的邏輯時,你極有可能發現創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