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http://699pic.com/tupian-500058370.html
有一次,在得到例會直播上,羅振宇談他們找在《得到》上合作老師的選人原則,其中有一條是,對未來要有想象力。
這一點引起了我的好奇。羅振宇說的其他原則我都能立即明白,當我聽到對未來要有想象力這一條的時候,我愣了一下,沒有明白他說的對未來要有想象力是什么意思。
隨后,羅振宇對要有想象力做了闡述。
他舉例說,把一個訂閱產品,通過堅守和不斷迭代,打造成像新華字典一樣的知識分類入口。
但我聽到《新華字典》的時候,我“咚”的一下明白了。關于《得到》要打造的訂閱產品的目標是,成為該領域的像《新華字典》這樣的“入口”。當時舉的例子是剛剛上線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到今天2017年10月18日訂閱量已經超過19萬。
這就是他們對訂閱專欄未來的想象力。
如果從歷史看反例,那就太多了:
電影的發明人盧米埃兄弟認為,電影沒有什么未來,轉而搞彩色攝影去了。
電報的發明人莫爾斯以為,電話是不值一提的電子玩具;
留聲機的發明人愛迪生以為,留聲機只是一個錄制音頻信件的設備,并沒想到可以是個音樂播放器;
當蘋果手機問世的時候,微軟公司前CEO史蒂夫·鮑爾默說,蘋果手機根本沒有機會;
……
當我們看到一個新事物時,往往我們會主要關注它的缺點。這是我們的習慣,因為我們平時的多數時間里,面對的是舊事物,在面對舊事物的時候,為了完善它,我們一直關注它的缺點。但是新事物在初期,一定會有很多的缺點,如果我們再習慣性地主要關注它的缺點,那么我們就會覺得它都是缺點,從而忽視它的優點,忽視它的成長性,進而判斷它沒有未來。
201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