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們能下次準備好了再上臺嗎?”一分鐘口語展示時,幾個孩子在底下哀嚎。我果斷拒絕:“不能,今天每個人都得上臺。”清楚這是逃不開的命運,兩個男生“嗖”地站起來,跑到教室最后面,對著窗里的倒影比手畫腳念念有詞,爭分奪秒地模擬著講臺上的感覺。
看著眉目飛揚的他們,這個時空仿佛跟自己一次次對著墻壁練課、一次次對著鏡子演講那些瞬間產生了共鳴。我們都清楚地知道,觀眾即將入席,這場show注定開始,除了全力以赴,我們沒有任何退縮的可能。
生活中我們總喜歡說“再等等”“下一次”,哪怕我們心知肚明這個“下一次”可能遙遙無期。多少次“等等”把我們從焦慮中拯救,安慰自己其實我是想做足萬全準備。多少次“等等”把我們親手投進了更深的焦慮,讓人忍不住懷疑這輩子也就只能這樣。殊不知,等待模式遠比死亡模式更痛苦。
等,讓吃完這頓再減肥的她變成了大媽。等,讓攢夠幾套房再娶她的他與愛情分道揚鑣。等,讓修好說話之道再表達的他與升職加薪不斷錯過。等,讓一個個你我他變成自己痛恨的模樣。
但總有一群人,他們打破了認知阻礙,他們選擇行動。
在Spenser一班的寫作群里牛人很多,比牛人更多的是像我這樣的寫作新手、公眾號小白。然而不斷有人加入公眾號寫作的隊伍,越來越多的伙伴收獲原創和打賞,開始圈粉的日更之旅,因為Spenser在第一節寫作課就告訴我們:
別等了,你永遠不會準備好的。
邁開第一步常見的“認知阻礙”&來自Spenser的藥方
1. 我覺得自己寫得不夠好
Spenser:當年說你傻逼和現在說你牛逼的,基本上是同一類人;其實只要經過獨立思考它就是價值。
2. 我覺得我幼稚
Spenser:你永遠都會覺得自己的文章很幼稚;不曾幼稚,何談成熟?
所以,你還在等待嗎?
學習和工作中我們不能等“能力準備好了”才去迎接挑戰。因為你不起步,永遠沒有機會進步;你不進步,永遠沒有機會卓越。因為我們大多數都不是天才,我們很難一蹴而就。
三年前當我讀到暢銷書作者Amanda的減肥史,讓我震撼的不是她為暗戀11年的男生而減肥的動力,不是她從168斤減到98斤的決心,而是她深諳“愛情的時機稍縱即逝”。她不能等半年甚至一年后自己具備“美女”的資質才見面,她不敢賭也賭不起。
所以在愛情面前,她用了個很多牛人面對“機會”時都會使用的障眼法。
她推脫那幾周工作忙,忙完后一定聯系。她給自己定的期限是一個月,一刻不敢松懈地在努力減肥。一個月后男生再次邀約時她已經減了34斤。又過了一個多月,她由134斤減至118斤。最終有自信去收割自己的幸福。
這個障眼法的秘密是:抓住機會,再讓自己努力配得上它。
分享給大家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Don’t wait for the perfect moment.
Take the moment and make it perfect.
不要等待完美時刻。
把握現在并讓它變得完美。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