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根據規(guī)劃,讀書并分享讀后感,第六篇。
主要內容:
說清楚我到底是誰。
引言——重要的事:
《遇見未知的自己》,張德芬:“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全書通過一個老人對一位肝腸寸斷、生無可戀的女士的點播和指導,闡明了作者的觀點。
上圖是整本書的脈絡,那圖也是老人畫的,算是輔助那位女士理解的工具。
為了能與真我常常溝通,我們需要與自己身體進行聯(lián)結;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觀察自己的思想;分析出自己的身份認同,認識到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都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就是那個“真我”。
真我難以定義,所以用了否定的方式來解釋真我。
很多重要的事情,學校、父母不教,多數(shù)人也懶得想或者壓根沒想到要想這些問題。“我是誰”,就是其中一個。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正文:
1、“我是誰”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張國榮《我》。
“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求經”——《西游記》中的唐僧。
查了一些資料,看了一些網易公開課、TED視頻。沒找到合適的答案,倒是更加確信了“我是誰”,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難題。
2、嘗試回答——自己的角度
我是誰?“聶向沖?!薄@只是我的名字。延伸一下,“聶向沖”是我個人的品牌名。代表不了我自己。
我是誰?“我是我的思想?!薄钦l在思想?過。
我是誰?“我是我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业拿恳环?、每一秒定義了我是誰。好像可以。
我是誰?“我是這個觀察者:觀察著我的思想、情緒、行為,感受著這個世界的觀察者?!薄孟褚矊Α?/p>
我是誰?“是靈魂嗎,在我這個身體里暫時居住的靈魂?”好像也行。
如果我這個本尊要消失在世界上,但有一個魔法可以復制一個我出來,我唯一想要保存的,物理上就是我的大腦。但我不能確定我的靈魂在不在大腦里,雖然有了大腦至少有了記憶、想法和三觀。
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復制一個我的靈魂吧。
所以我就是我的靈魂——看來這是目前我能給到自己的最佳答案了。
3、嘗試回答——證明給別人的角度
“真假孫悟空”的游戲我們也可以玩玩。
話說有兩個人站在親朋好友面前,都聲稱自己就是他們認識的聶向沖。
我要如何證明“我”是“我”?
1)身體特征,比如隱藏的胎記;
2)和親朋好友的單獨私人記憶;
3)請大家問問題,看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我的夢想;
4)如果文爭不行,恐怕得武斗。
如果我能拿出來自己的靈魂就簡單了……可是好像大家之前也并沒有見過我的靈魂。
慢著,有兩個我有什么不好呢?況且,即使此刻我們是一致的,下一刻讀書不同,經歷不同,朋友不同,就立刻不同了。這樣,我還多了一個朋友。
就是我自己,不是也一直在變嗎。我還挺認可這個變化著的我的。好在親戚朋友們一直還認得出變化之后的“我”。
有時候連我自己都不認識以前的我了。比如,看自己字體自動“加了密”的日記,會感慨:“哎呦,那時對這件事是這么想的!”“哎呦,這個字寫的,根據上下文我都猜不來是什么字了!”讀自己的日記,好像在讀另外一個人的故事(我想我在老家躺著的一大疊日記本了)。
我們都在不斷地變,身體和思想。靈魂也不是不變的吧,只是相對來說變得可能性很?。痪拖瘛暗馈?,像“第一性原理”。
4、做自己
記得大學讀過一本書,叫《哲學與人生》,有一篇講“人生三絕望”,很感興趣地看了。
原來三絕望是:“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和不能夠有自我?!?/p>
很高興,我既知道有自我,又愿意有自我,至于能不能夠有自我……從我的角度看,是能的。所以,如果做得不好,全都是自己的責任。想想還是有壓力的。
要這做自己的自由,便須擔這自由之身的責任。
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結語:
為了能讓自己停下來,不要總是思考,我稍微學了點“冥想”和“站樁”。
乖乖真的有效。
冥想和站樁,都可以把非真正自我的部分停下;然后,靈魂終于出現(xiàn),它觀察著自己這個身體,每一個想法的走向,每一種情緒的感受。
我與“我”終于在一起了。
Inner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