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不會每個人都有31歲?
李白,杜甫,皇帝,乞丐,他們有一天醒來,會看一下自己的腳趾頭,我們同屬一個5000年,生理結構都差不多,我看到的,和他看到,差不多。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東偶已逝,桑榆未晚”,念想我過去的前半生,或許寫出這句詩的那個讀書人,也在安放好了一段時光,重新上路的光景里。文人會想:人性人生大抵如此。然而三體粉的我,猜想這會不會意味著時空是相通的,情緒,感受,你對時空的出軌(意思是你認為你不屬于當下的時空),就是那個打破時空,打破人與人物理區隔的秘密通道。
圖片發自簡書App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透過感受和觀念穿越的某個時空,是李白的時空而不是李黑的時空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因為,因為我不認識李黑,我認識李白,讀過他的詩,知道他的故事。
所以我們能穿越的時空,是我們已知的,猜想的時空。李黑那些不知道的,穿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