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9年,已經是宋康公殺兄自立后的第11年了。
這一年出了個怪事,都城邊郊農夫發現一個雀巢,其中有個剛剛孵化、樣貌奇怪的鳥蛋,農夫把里面的小鳥給村里人瞧,大家都七嘴八舌說不出個所以然,農夫認為這是上天降下的神鳥,便煞有其事地把它獻給了宋康公。
宋康公召來太史,太史打量了一會兒,斷定這是雛鷹,麻雀窩里出了個猛禽,這可了不得,當即請太史卜了一卦,得到的卦象是“小而生大,反弱為強,此乃崛起霸王之象”。宋康公大喜,立馬親自選練士卒,得到了十萬精兵,此后數年間東征西討,開拓了數百里土地。
接連打敗齊國,楚國,魏國之后,宋康公瞄準了近年來頗有盛名,有“善國”之稱的滕國,并派遣多次戰斗中忠勇兼備的韓憑領軍出征。
正當盛年的韓憑,縱馬昂首來到滕國城下,仰視這座姬姓大國時,只見城上的士卒有條不紊地搬運器械,女墻凹槽之處磚石也堆砌地有棱有角,醒目的滕國旗幟就飄揚在宋國軍隊頭上。
早有聽聞滕文公過去數十年來的勵精圖治,韓憑心里其實并不愿意攻打這樣一個仁愛和睦的小國,淮泗之間強弱兼并,滕國卻在其中素有善政,人人安居樂業;即使是在自己的故鄉封丘,甚至強大數倍的宋國,三十多年來韓憑似乎也從未感受過滕國小民這樣的的安定和滿足。
宋康公命令已下,戰斗還是要繼續,渺小的滕國都城韓憑一舉拿下,城破之時,滕國貴族不愿依附宋國,紛紛攜帶家小外逃,為永懷故土,即使是四散天涯,他們也自愿改姓為滕氏,繼續代代傳承這份故土的思戀。而此時滕國城內一片狼藉,將士四處搶掠,叫罵不絕的宋兵不知為何反而讓韓憑產生一種失敗者的凄涼。
凱旋回國后韓憑并沒有得到封賞,因為宋康公早就預料到了自己必定所向無敵:他重賞了卜得好卦的太史和獻上“祥瑞”的農夫,自認為已經是天下強國,于是改號為宋王,命令朝臣朝議時必須稱“萬歲”,朝堂上一呼,里外大臣侍衛俱應,聲震直傳數里。
韓憑認為自己已經做到了一個臣子該做的事情,宋王已經滿足了自己的雄心,廟堂中再待下去已經沒有意義,便辭官回家。
后來宋王命人用皮囊裝著牛血掛在半空,親自用弓箭去射,強弓勁弩把皮革射透,血水四濺,宋王令人四處傳言“我王射天得勝”。
夜晚宋王強邀大臣連夜喝酒,自己暗自把酒換成熱水,大臣一個個醉的不省人事,一點禮儀也把持不住,唯獨宋王仍然威風凜凜地坐在首席面不改色,大家都說宋王海量不可斗量。
后來又夜御十女,以此淫樂,內侍紛紛傳言“大王精神兼數百人,從不倦怠。”類似這樣自己夸耀自己。
一天,宋王游玩到封丘,輦與里透過小窗,在桑林掩映間看到一個身姿婀娜的少女,回宮后思慕不已,筑起一座青陵臺來觀望,秘密派人去查訪,原來是韓憑的妻子息氏。宋王想起韓憑為自己攻城略池,立下汗馬功勞,如此一旦奪走他的妻子,豈不是讓朝廷大臣寒心?于是派人前往韓憑的家暗示,許以重金厚祿換取韓憑的妻子。
韓憑本是封丘貴族,為宋王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殺了無數自己并不愿意屠戮的樸實百姓。目睹無力挽回政局后,心灰意懶下本以為能金盆洗手回家鄉和妻子男耕女織地過完下半輩子,怎料宋王絲毫不念及自己勞苦功高,僅僅一眼就要奪走相濡以沫的妻子。
漫漫長夜中、輾轉反側后,韓憑想:妻子息氏賢淑標致,正值妙齡,而自己已經是一個退居田畝的閑人,如此平庸的生活對她未免殘忍,或許讓她嫁給宋王會是更好的歸宿。一天晚飯后,韓憑忍住不舍,抹過妻子的目光看著門拴,一字一句把宋王的意思傳達給妻子后,息氏淚眼朦朧地跟他說:“南山有鳥,北山布下羅網,鳥自己高飛,羅網又能如何。”
宋王不能讓韓憑自己獻上妻子,心里仍然思慕不已,便派侍衛到韓憑家里強行奪走。韓憑望著疾馳的馬車,一陣陣沙塵迷地雙眼生疼,人生如此可笑,息氏這樣走了,圣明的宋王走了,自己沒有活下去的理由了。
宋王邀請息氏共同登上青陵臺,倚靠著鮮紅的闌干:“我是宋王,能給韓憑高官厚祿,也能讓他朝令夕死,何況你的丈夫已經自盡,你又能回哪里去?只要跟從寡人,你就是宋國王后!”
息氏還是說起了那只南山鳥:“鳥有雄有雌,不敢追逐鳳凰,我只是個庶人,不能取悅宋王。”
宋王說:“你今天已經進了深宮,即使不愿跟從寡人,也已經是不可能了。”息氏凝望封丘的方向,像是沒聽見宋王言語,平靜地說:“請讓我沐浴更衣,向我的丈夫韓憑行完拜祭大禮,然后再服侍大王。”息氏沐浴畢,宋王眼前一亮,如同看見出水芙蓉一般,只見息氏對著長空行禮,一步一步走到闌干邊上,眨眼間便朝著百尺空地就要跳下去,宋王連連呼喝左右拉住息氏,終究只是得到了一具尸體。檢查息氏遺體時,在裙帶之間發現一封帛書,上面寫著:死后,希望能與韓憑合葬,黃泉之下感激不盡。
宋王大怒,自己文治武功天下第一,竟連一個鄉下婦人都得不到,便故意設置兩座墳墓,隔絕埋葬,使得墳頭東西相望而不能相親,并命令任何人不許祭奠。宋王親自看著二棺入土,三天后才回國,忽然有一天,兩座荒冢旁長出上好的文梓木,數十天樹干長到了三丈多,兩棵樹的樹枝相交相織,互相生長在了一起,枝葉間有一對鴛鴦盤旋相隨,緊貼脖子仰天悲鳴,左右鄉里人都感嘆:“這都是韓憑夫婦的真心參透生死,幻化而成。”于是把這兩棵樹叫作"相思樹"。
根據《東周列國志》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