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生命有無限的可能,很多人卻過著了無生氣的日子。不去想也想不到生命本該有的欣欣向榮和勃勃生機。因為父母從小就開始束縛和禁錮孩子的生命力,打著愛的旗幟,理直氣壯的為孩子纏繩子。聽話,乖,和孝順是這種行為勝利的感言。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只能成為你自己,對于孩子,也只能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雖然這很難,面對弱勢的一方,遇到矛盾沖突時人們習慣性的利用權力進行壓制。之少要認識到保護孩子人格獨立的重要性,不能控制和操縱孩子,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從出生起,孩子對這個世界就是好奇的,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逐漸確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并為之努力奮斗。這種探索是可貴的體驗,是對世界多維度的感知。生硬的說教加上家長的權威,會擾亂孩子的這種感受,有時會形成沖突,擾亂健康人格的形成。我的兒子剛會爬的時候,我們和朋友一起去沙灘玩,當我眼看著兒子要爬出墊子接觸到沙子時,趕緊阻止他繼續爬下去。朋友中有一個美國老太太,她告訴我,讓孩子去嘗試,當孩子感受到沙子的粗硬時,會自己爬回來的。果然,在進行了第二次試探之后,兒子就確定了他的感覺,再也不往外爬了。
弗洛伊德說,人有兩大本能:一是生存和發展的本能,二是摧毀和殺戮的本能。這就是存在于人內心的善與惡。惡與扼殺息息相關,它試圖剝奪生命的活力。漠視孩子的心理需求,扼殺孩子的生命力的行為是一種惡。意識到這一點,父母就會從行為上去改變自己,保護孩子的天性,讓孩子順勢而為,成為他自己。作為孩子意識到這點,就會堅定自己的主見,聽從內心的聲音,而不是一味的妥協和愚孝。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完善的過程,如果自己停滯不前,就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牽絆著孩子的健康成長。扼殺孩子的探索精神,壓制孩子的生命力。思想枯萎的人生,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