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完《當呼吸化成空氣》心中的悲憫與溫暖同時從頭頂浸透到腳底,感嘆生命的脆弱與無常,也驚詫于愛的拯救與力量。
此書是因癌癥逝去的斯坦福天才,36歲的神經外科醫(yī)生保羅.卡拉尼對癌癥前后的生命狀態(tài),疾病抗爭及生命真實感悟的思索,是獻給女兒卡迪的禮物。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的火焰,我也會用來照亮你眼前的路”, 這是一個偉大,高尚的醫(yī)生值得一活的人生截屏。
喜歡本書的譯者何雨珈和保羅的斯坦福醫(yī)學院同事吳承瀚在序對這本書的描述,
“軀體有盡時,靈魂無絕期”,“我雖死去,福澤綿延”。
“這不只是一本用文字堆疊而成的自傳,還包含著太多關于生命的故事,他共事過的同事的生命,他照顧過病人的生命,他家人的生命和他自己的生命”。
“生命的意義如果僅是對金錢與權利的追求,在生命的終點線前回看人對虛名浮華的追逐,會發(fā)現(xiàn)這些都只是捕風捉影而已”。
本書內容的重點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當我身體強健時。
保羅回憶了童年的家庭,求學經歷,在獲得英語文學與生物學學位后,在一次神經學科與道德學習體驗課中,療養(yǎng)院的重度腦損傷無人問津的孩子讓他意識到要幫助別人重建人生。
“大腦可以賦予我們建立關系,讓生命充滿意義的能力,但有時它也會破壞這種能力”。
在他棄文從醫(yī)堅持醫(yī)生的道路中,經歷過婦產科,腫瘤外科再到神經外科,讓保羅認識到作為醫(yī)生的神圣使命,是把病人從原先斷裂了的生命之路修補續(xù)接上,于是他投入絕大數(shù)精力在業(yè)務鉆研與手術臺上直到心力交瘁到自己換上癌癥。
第二部分:至死方休
保羅作為生活角色的去體驗闡述生命的意義,診斷出癌癥后,作為醫(yī)生和病人的雙重身份起初讓他有撕裂的感覺,身體垮掉,靈魂需要拯救,保羅一邊鉆研醫(yī)學,一邊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面對死亡掙扎在是重建舊生活還是重建新生活中。
為了給愛人更多生活的勇氣,保羅在治療癌癥之前,留存了生殖細胞,讓妻子露西通過試管嬰兒把女兒卡迪帶到了世間,治療后期身體孱弱的保羅身邊,多了個生命的驚喜與陪伴。
生命最美好的精華傳衍下去,卡迪給保羅帶來了平和喜樂,使作為父親的保羅感受到了真正生命意義,遠勝于其他生命意義的總和,在卡迪五個月后,保羅從容離去。
保羅的身體化為塵土,但是他的形象依然親切鮮活,活在美麗妻子的可愛的女兒的身體里,活在悲痛的雙親與手足的心中,也活在眾多同事好友,過去病人的表情中,還活在讀者們的眼前,他勇敢的剖析與袒露自己的真誠,勇敢,執(zhí)著的文字對他人的生命產生了更深遠影響。
愛與尊重,就是世界上最美麗真實的浪漫。
感嘆于保羅和內科醫(yī)生妻子露西哀而不傷的筆調,“保羅的離去讓我傷心崩潰,但是我會振作起來,因為保羅努力保障了我們的未來,也給我樹立了勇敢的榜樣”,就如同錢鐘書與楊絳的婚姻一樣讓人唏噓不已。
“直面絕癥的方法之一就是深愛,袒露自己的脆弱,滿懷善良,慷概與感恩”。
“你永遠無法達到完美的境地,但通過不懈的努力奮斗與追求,你能看見那接近無限完美的漸進曲線”。
還在傾聽保羅坦然真誠輕輕的闡述,感知著要趁生之歡愉,與時間同行,共赴永恒的生命,仿佛徒增了更多信心去釋懷鼓勵自己憂郁癥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