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西線之二——東坡書院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在儋州遇見東坡書院,是此行海南送給我們的一份厚重的禮物。
“揀盡寒枝不肯棲”的蘇軾一貶再貶,在寂寞荒涼的“沙洲”過著他的貶謫歲月。甚至在六十二歲那年,被貶海南。已近垂暮之年的蘇軾攜幼子蘇過來到徐聞海安港,在即將渡海時,蘇軾老淚縱橫,拱手訣別,給諸子留下“首當作棺、次當作墓、死則葬海外”的遺囑。然后登上渡船,渡過瓊州海峽,向儋州走去。“行到水窮處”的蘇軾,在海南這個荒蠻之地,在他人生的最后三年,依然像一陣清風,拂過儋州的山山水水。
在儋州城南桄榔林下,在友人幫助下,蘇軾買了塊薄地結茅于其下,躬耕自處。歷時三年,東坡在此居住講學,以文會友,傳播中原文化。真正達到了“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境界。
是一個微雨的冬日,懷著激動的心情驅車前往東坡書院,只為能尋訪這位舉世矚目的偉大文人的足跡,叩拜他生生不息的靈魂。
書院的大門古樸淡雅,細雨把一切洗滌得靜潔無塵,寥寥的游客,更使書院顯得超然脫俗。
書院大門上方“東坡書院”四個大字橫匾懸掛,筆力端莊剛勁,那是清代書法家張績的手跡。穿過書院的門廊,就看到了綠瓦重檐的“載酒亭”。亭分上下兩層,上層四角,下層八角,各角相錯,角角翹起,有騰空欲飛之勢,獨具特色。亭的四周廊板上繪有蘇東坡在儋州三年的生活情景圖錄。
亭的東西兩側是蓮花池,雖是冬季,蓮花在池中亭亭玉立,和我們在江南所見的平鋪水面的睡蓮不同,讓我們以為看見了假蓮花。原來這里的蓮花仿佛也染上了東坡的仙氣,變得那么有風骨。
載酒亭后,便是有名的載酒堂。載酒堂,出自《漢書·揚雄傳》“載酒問字”的典故。堂后墻上有兩幅石刻,右為明代名儒宋濂所題,左為明代畫家唐寅所畫的《坡仙笠屐圖》,畫面上的蘇東坡頭戴竹帽,腳穿木屐,高卷褲管,在村路上頂雨急歸。多么率真可愛的老頭!
書院的東園有一口名為“欽帥泉”的千年古井,書院不遠處坡井村中還有“東坡井”。據《儋縣志》記載,古時當地“諸黎百姓多取河溝壙渠積水飲用”,經常鬧病。東坡便與當地百姓一起挖了這口井,取水飲用,疾病少了,此后,遠近鄉民紛紛學蘇軾挖井取水,一時挖井成風,改變了當地飲用塘水習慣。后來人們紀念他的功績,便把那口井命名為“東坡井”。 不管身處何境,東坡總是心系百姓健康,在杭州主持創辦中國最早的公立醫院“安樂坊”,在惠州,提出引山泉入城的完整計劃。書院內設立的東坡生平事跡展覽館,更是讓我們了解了東坡在儋州短短三年的功業,他勸化黎漢,崇尚科學,施藥救民,傳授先進耕作方法。他在儋州開辟學府,自編講義,自講詩書,不遺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養出了一大批的飽學之士。史書記載海南歷史上第一個舉人姜唐佐和海南歷史上第一個進士符確,就是蘇軾精心培養的得意弟子,蘇軾北歸后,他的弟子連續不斷的考上功名,有宋一代,海南共出十二位進士。東坡憑一己之力,帶給海南人民一個豐富的文化家園,難怪蘇軾在海南的地位相當于孔子在中原。
書院的西園是花圃,東坡銅像高高聳立,綠蔭環抱。清瘦而儒雅的東坡手握書卷,腳踏木屐,目光望向遠方。這尊塑像,同樣也矗立在宜興的東坡書院。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蘇軾待海南深情如此,海南人民也永遠不會忘記這位偉人。
離開書院,經過中和古鎮狹窄的街道,看到了鎮上的“東坡中學”。聽說附近還有“東坡巷”“東坡村”“東坡田”等多處地方,可惜來不及一一尋訪。
坡仙已逝近千年,可他的“一點浩然氣”,卻彌漫于中和古鎮,彌漫于儋州,彌漫于海南,甚至彌漫于天氣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