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歡娛在今昔,嫣婉及良時。
征夫懷遠路,起視夜何其。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握手一長歡,淚為生別滋。
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大多數人應該聽說過有個典故叫“蘇武牧羊”,它講的是當時漢朝和匈奴的關系時好時壞,單于繼位后,漢武帝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以示友好。但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并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他卻寧死不屈,致使在匈奴受難十九年之久。
而這首詩便是在他離家前為妻子所作,他并沒有說“來日衣錦還鄉”,因為他并不覺得這是一件會光宗耀祖的事,他只知道這命令會讓他與深愛的妻子分離。
前途未卜,他的心里充滿了不安。但他卻強忍著自己的擔心,滿懷愛意地告訴妻子“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自從我和你結發成為夫妻之時,就下定決心恩愛到老兩顆心永不分離。
“征夫懷遠路,起視夜何其”,雖然舍不得你,可仍要遵從皇上的命令,明天將要遠行,不得不起身看看天色。
“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星月消失,隱于天際,我也該踏上征程了。
“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從此一別如同上了戰場,想必蘇武也是知道任務的危險性,所以告訴妻子,再次相見不知會到什么時候。不要為我哭泣,要讓我見到你開心的樣子啊。
匈奴上層內亂后,蘇武因收到牽連被囚禁,單于想要使他背叛漢朝投降于自己,誰知他說“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汗!”拔劍自刎。后經胡醫搶救,保住生命。
孔子說過“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蘇武就是這樣,寧死不屈。單于就把他放在大地窖里,不給他吃喝。蘇武就臥著嚼雪,把氈毛吞下充饑,幾日不死。匈奴以為他有神人相助,便不敢多加折磨,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 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但他“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多少年了,黑發變成了白發,光滑的臉龐上也布滿了皺紋,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可是,公羊又怎會產仔呢?但他依然相信,只要自己堅持,他的國家就不會放棄他,只要他不屈服,會有漢使來接他。
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長達十九年之久。十幾年來,當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于已去世了,漢武帝也死了,漢武帝的兒子漢昭帝繼任皇位。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內亂,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要求和好。漢昭帝派出使者來到匈奴,要求放回蘇武等人,但單于怕蘇武回國后對匈奴不利,就騙使者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也沒多加追究。
后來有次漢昭帝在上林苑打獵,射下一只大雁,大雁腿上綁了血書,有人認出是蘇武的字跡。漢昭帝又派了使者再次前往匈奴。在證據面前,單于無法再撒謊,只好答應放還蘇武。
“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當初蘇武出使時,隨從的人有一百多,這次跟著他回來的只剩幾人。在匈奴受難十九年后,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于回到了家鄉。“中年出使暮年還”,蘇武出使時正值四十歲,回來時胡須頭發全白了。
或許是被蘇武堅持的精神所感動,皇帝封他為“關內侯”,給了豐厚的待遇,但他無心顧及這些浮名,一心想要見到那無數次出現在他夢中的妻子。
可是,他回來晚了。因他久久未歸,妻子以為他已經死了,便早已改嫁。
在匈奴時苦難又能怎樣?歸漢后的風光又有何用?他一心歸來,只為赴約,將那日夜思念的人擁入懷中。因他告訴過她“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他沒有死,他回來了,卻再也等不到她了。
放下了漢節,失去了妻子,他才發現自己竟然一無所有。財產有何用?全分給了親朋好友。拿走吧拿走吧,他什么財寶都不需要,唯一需要的就是時間,等它帶他走進死亡的墳墓。
可是她,似乎也從未改變過對他的愛,只是在強大的時間面前,又有多少人能耐心等待?一年,兩年,三年……到底要等多久呢?
我們對未知的東西總是充滿了恐懼,甚至想要逃避。若是知道他會在十九年后回來,她或許也有了盼頭。但是誰能經得起那沒有歸期和依托的思念?她是女人,美好年華只有幾年。她對以后一無所知,怎敢隨隨便便賭上自己的一生?
想必蘇武定是希望妻子能夠等他的,但他知道“相見未有期”,便不敢讓妻子也許下承諾。他向妻子說明了自己的心意“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若是生還,我必定回來找你,若是死去,我也會長久地思念你。一個鐵血男兒對妻子許下這樣的承諾,正是這個承諾,支撐他在匈奴努力存活了十九年。
曾經為了她,他有高山深海般的信念,但是沒了她,一切支撐都已轟然崩塌。
抱緊你的我 ?比國王富有 ?曾多么快樂
失去你的我 ?比乞丐落魄 ?痛多么深刻
我想陪著你,看日出日落,看風起云涌,看雨雪變換,看四季交替。我會守著你啊,不會再讓你擔驚受怕。
若再來一次,我絕對不會踏上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