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篇:損失規避心理之情感小課堂

我們講了由損失規避效應引發的三個正常人決策中有趣的現象:賦予效應、安于現狀和語義效應。你應該已經可以看出,損失規避效應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對損失規避的程度卻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得失不對稱效應

光說損失規避你也許覺得不容易理解,其實,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是比比皆是的。


有一次,正常的傻瓜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邊有一張10元錢,顯然是別人不小心丟失的。他撿起這張錢心里挺高興的,就像是從天而降的一筆收入。但是等他回到家,看到活潑可愛的女兒奔出來迎接他,就很快把這撿到10元錢的事情忘到了腦后。

之后又有一天,在上班的路上,正常的傻瓜發現他放在外衣口袋里本來打算加交通卡的10元錢不知道在什么時候不翼而飛了,肯定是剛才在擁擠的車上被人順手牽羊了。雖然只是掉了10元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損失,但那種懊惱和憤怒卻一直縈繞著正常的傻瓜。那一天上班他都心情不太好,一直到回到家,還對自己的愛人憤憤不平地講起這件事。

看到這里請你想一想,對你而言,撿到10元的高興和丟失10元的痛苦,哪種感情會更加強烈呢?通常,丟失10元的痛苦要大于得到10元的高興。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了一個普遍現象,他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損失規避:相同的一樣東西,人們失去它所帶來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它所帶來的快樂。因為我們更在乎“失”,我們也就有意無意地盡量避免“失”,這就是損失規避。

上面例子的原理來自于損失規避心理的最根本的一種表現 -得失不對稱性,但損失規避心理還可以引出其他幾種有趣的現象,譬如,賦予效應、安于現狀和語義效應。

賦予效應

賦予效應指正常的傻瓜對于同樣一個東西,往往在得到時覺得不怎么值錢,而一旦擁有后再要放棄時就會感到這樣東西的重要性,索取的價格要高于不擁有時購買它愿意支付的價格。

正因為賦予效應使得人們對自己擁有的東西加上了非常高的價值,導致人們不愿意去做決策改變現狀,這種安于現狀也是損失規避的一種表現。

安于現狀效應

雖然在生活中,因為各種原因大家經常需要忍痛割愛,但對現狀偏愛的心理使得我們做出的選擇或者決定常常不是最優的。我們把已經擁有的東西看得更重,舍不得賣掉,舍不得換掉。

我想不少婚姻的穩定跟賦予效應也可能有一定的關系,雖然影響離婚的因素很多很多,但是兩個人結婚以后共同生活的時間越長,越不容易作出離婚的決定。大部分變化都會在帶來好的效應的同時帶來壞的效應,但由于安于現狀心理的影響,或者從根本來說,由于損失規避心理,人們往往會對壞的效應,也就是“失”更加敏感,而忽略了“得”,最終不會選擇離婚。

當然,如果離婚后“得”遠遠大于“失”的情況除外。

語義效應

損失規避不僅讓我們過于關注“失”而忽視了“得”,有時候用不同的敘述方式來描述同一個事物時,會使人作出截然不同的決策,我們把這種效應稱作語義效應。語義學的研究已經證明,人們在接收到消息時能夠瞬間把它們解碼,而不用專門再去識別這些信息在編碼的時候使用主動語態還是被動語態,里面是否蘊含了其他更深的意思,等等。

以上我們講了由損失規避效應引發的三個正常人決策中有趣的現象:賦予效應、安于現狀和語義效應。你應該已經可以看出,損失規避效應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對損失規避的程度卻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我們可以用損失規避系數來描述人們對不同東西損失規避的程度。對于一般的消費品,損失規避系數大概是2,也就是說,人們需要得到兩倍于原先的價格才肯放棄已經擁有的商品。損失規避系數因不同的事物而不同,如果涉及到情感等方面的因素,損失規避系數就會大大上升,一旦涉及到健康和生命等問題,損失規避系數就成百上千地增長了。

由于人們傾向于對“失”表現出更大的敏感性,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要學會使用換位法,將自己帶入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形中考慮自己可能的決定,學會從“得”和“失”兩個角度來看問題,從而平衡損失規避心理造成的影響,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

心理學的“損失規避’

每個人都具有得失不對稱性(gain/loss asymmetry),對于相同的一件東西,人們失去它所帶來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它所帶來的快樂。正因為如此,人們總是試圖保住自己不失去任何東西。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損失規避”

人們的損失規避心理,又引發了另外兩種現象:

1 賦予效應(endowment effect)

2 安于現狀(status quo bias)

好事者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問一群大學生愿意不愿意花4塊錢購買一個杯子。結果多數人都表示不愿意。而當他們每個人都免費得到一個杯子,過一會兒,被問到是否愿意以6元的價格賣掉的時候,愿意賣出的人也很少。

2006年耶魯大學經濟學家基思·陳(Keith Chen)在對僧帽猴進行的一個物品交換試驗研究中,僧帽猴也表現出和人一樣的敏感度,他們對損失的厭惡比對收益的欣喜強兩倍。厭惡損失。天哪!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這種人類行為的基礎-即對損失與收益的偏好和偏差,早已扎根于僧帽猴和人的共同祖先身上!早已深深刻在人類的骨子里!如果你掌握了人們的這個心理,你將完全可以成為一位“耍猴人”

賦予效應使得人們對自己擁有的東西加上了非常高的價值,導致人們不愿意去做決策改變現狀,這種安于現狀也是損失規避的一種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商家經常利用賦予效應,他們通過向顧客承諾無條件退貨來達成更高的銷售業績。

人們總是試圖安于現狀,抓住眼前的一切不讓它們溜走這時你突然剝奪對方的現有物,會使之產生巨大的心理波動。比如說他劈腿,在你和她之間猶豫不定的時候,你突然剝奪他的選擇權,這時,他得到她的快感遠遠比不上失去你的損失。他會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原來的狀態去,結果就是--你更容易得到這個人。

有時候人們之所以不珍惜,是因為他們還有著更好的選擇機會。好比我們去市場買菜:芹菜多少錢一斤?兩塊?好吧,我再往前走走看,看看里面有沒有更便宜的,如果沒有我就折回來。但如果你在天黑的時候奔進菜市場,抓住最后一個準備要走的菜販:你會說:快!芹菜給我來一斤。這個時候,你不會計較價格。反之,如果你是一個菜販,因為要去接幼兒園放學而不得不趕快離開菜市,你會大叫:芹菜五毛啦,便宜賣啦。很遺憾,情感市場是一個永不落市的市場,有那么多“賣家”在涌入,你得趕著生孩子,沒有太多時間和優哉游哉的“買家”討價還價。所以你最好的辦法就是豎起一面大旗:僅此一家,有機蔬菜,不買拉倒。

所以,當你發現面前的這個人試圖推脫婚姻,你應該想到兩種可能:

1.她想和你結婚,只是需要一點時間來思考;

2.她不想和你結婚,但不想主動來開這個口。

當如此殘酷的現實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應該事先找好房子然后分開出去,不要加任何解釋。再說一遍,不要解釋,不問青紅皂白,沒有任何預兆地和她斷交。

如果她不來找你,她應該是早就有了和你分手的決心。如果她來找你,先拒絕見她,溫柔地就告訴她:我很喜歡你,我和你在一起也很快樂,不過我不是這種無限期和人戀愛的人,我們也許需要一點空間給彼此。

然后,她打的電話你只接一半,其余的(尤其是晚餐時候)你可以讓它一直響,然后回個短信說:現在不太方便接電話,10點再聯系。然后你可以在10點后接她的電話--如果她打來的話。這樣過上兩周之后,讓她10點后也找不到你,只能在上班時候找到你。

她會急的,也許她會趁機開心玩耍幾天,甚至她會試圖去另外結交新男友--結果人家張口就問她:你談了幾個男朋友?于是她會開始反省:我到底錯過了什么。

注意,始終不要對外抱怨你的女友。如果女友的朋友或父母打電話給你,你可以同樣很溫柔地告訴他們:

我和xx之間有點誤會,也許需要一點時間來讓你們接受,謝謝你們的關心。

我和xx存在一些不知道能否解決的分歧,希望你們能理解,我自己會處理好的。

很高興你能打來電話關心我,不過兩人的事情也許需要自己來解決,謝謝了。

注意,自始至終你都要模棱兩可,不說要分手,也不說不分手。態度要溫柔,語氣要強硬,一切都留給對方去猜測,接著她也會猜測。

可以想見的是,她會經歷一個“疑惑-憤怒-焦慮-悲傷”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你是最大的贏家。如果她真心想和你結婚,你就可以很快收到表白了,如果她沒有想和你結婚,你再等下去也不會送出戒指,這樣做有助于你交到新的朋友。

需要警惕的是,她會試圖冤枉你,哀求你,打壓你,辱罵你,試圖把你卷回之前的關系中。不過這都不要緊,如果你所需要的是一個老婆,而不是一個不想結婚的女友,這是你必須做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