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孔子能被歷朝歷代帝王所推崇?為什么孔子被譽為萬世師表和圣人?要了解孔子,學習《論語》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一部歷經2000多年的《論語》,之所以可以流傳下來,之所以可以有這么深遠的影響力,之所以能夠經得住這么長時間的考驗,必有其厚重深刻的思想內涵。
《論語》的得名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追記孔子的言行思想編纂而成,全書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論語》是由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完成的。《論語》名稱的來由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一說法,大體可信。原始記錄雜出于眾手,最后編定當在戰國初期,以曾參門人為主。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其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該書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名言。
《論語》中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講做人的道理。他提出“為政以德”的主張,認為治國要以道德教化為基礎;為改變當時“天下無道”的局面,恢復社會安定,他提出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思想體系,并致力于道德教育。
他強調,道德與刑政不同,單純依靠刑罰和行政手段,百姓懾于刑罰,不敢做壞事,卻不會有知恥之心;只有實行德治,才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自覺不做壞事。他提出了正人先正己,先富后教,取信于民等重要原則。
在仁學中,一方面倡導愛人、匹夫不可奪志,提倡獨立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以仁為己任,見利思義,見義勇為,把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提出了一種把個人人格與社會責任、社會義務相統一的人生觀;在人我關系上,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推己及人的原則;提出了孝、悌、忠、信、恭、寬、敏、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規范;還特別強調“為仁由己”,啟發每個人的自覺道德精神,提出了不少重要的修養方法;并且論證了道德思想與禮儀規范的關系,要求人們仁禮兼備,文質彬彬。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啟發式教學等許多有價值的思想。
這些思想對中國教育和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論語》中許多話都成為格言流傳于后世。讀《論語》要著重汲取其有普遍意義的精華,以提高我們的道德意識、責任感和使命感。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的確,當你開始學習《論語》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它并不是高不可及的,我們學習《論語》,可以切身的去感悟孔子平凡、經典、樸素而又溫暖的智慧,一定會讓我們終生受益的。
提到讀書,總會有人說,“我現在太忙了,心靜不下來。”我要想說的是,不是心靜下來才能學《論語》,而是學了《論語》能夠讓我們浮躁的心靜下來!只要每天花幾分鐘時間,每天學一句,一定會受益匪淺的!請相信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