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最后一天,我都會寫點什么,成為了一種習慣。
重新去翻這些生命的記錄,仿佛看到一顆滾燙、鮮活、時而又迷茫的心。
這是15年最后一天在博客上寫的,一首詩《這就是時光》
時光就是一個搖擺滴答的鐘
永不停息的向前走著
辭舊迎新是個多有魔力的詞
仿佛一切都能重頭開始
又怎么能重頭開始
丟散了的伙伴輕易浪費的時光
能挽的回的就不叫回憶
時光啊時光啊
你就不能再慢些走嗎?
深知時光的重要性,對新年的憧憬,對人生還有的期盼。在“高齡下”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就是覺得如果我在那個年紀還不離開體制內的公司,以后斷然更不敢走了。
再翻看16年12月31日,在訂閱號發的,標題是《聽說,今天適合回憶&展望》,里面有一段話:
給自己講一些話,讓這些陪自己渡過17年的時光:
1、你不是一直想成為一顆獨立、有自己特色,不用依附別人的樹嗎,所以盡管你是高齡還是可以成為一顆汲取養份再成長的老樹。春夏秋天的更替,你把握就好,把抱怨扔到冰山之下,努力長成為你想成為的樣子就好。
變化的是時光,不變的依然是自己擁有一顆想長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我經常說,我的心裝著一盒彩筆,什么顏色的都有,以后我要把彩筆收拾起來,用黑筆去記錄自己的時光,寫一些實用的東西,錘煉自己的價值觀、方法論,找到自己的成長路徑,做一個極致踐行者。
17年已經過去了,跨過一年四季的轉變,百般滋味在心頭。借用我喜歡的東坡先生的一段詩向17年揮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感謝我加入的社群,看著別人的優秀和努力激增了自己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讓我更珍惜時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社群收獲的一段對話及在書本中看到的一個對話,它們都讓我久久回味。
書本里的對話,大致是一個人40多歲了去算命,算命先生掐指一算,然后說:”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壞消息是你在40歲前一直窮困潦倒。“那人馬上問:”那好消息是什么呢?“算命先生幽幽地答:”40歲之后,你就習慣。“ 對話背后的故事句句戳心,卻道出了血淋淋的現實!它很好的提醒了我,千萬不要變成這樣的人。
另一段對話,如下圖,讓我”正確地難受“,明白是自己掙扎的不夠,要一步步做那個跨過自我障礙的自己,盡早構建自己的操作系統,真正做到”終身成長者“。
不知道為什么,第一次有不恐慌的感覺,再聽吳曉波老師和羅胖的年終秀時有份從容。歲月靜好,我在時光中沉淀。加倍珍惜時光下,我更清楚當下自己要干什么,走在提升思考質量與生命厚度踐行的路上。
除了延用之前的五項管理以外,有些特別的東西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如果遇上不順只能郁悶3,4天,并且每天想想弗蘭克的所作所為和他有意義的一段話“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已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學習重復力,每個月至少看一本精讀書、精讀視頻、精讀語音,10遍。做不到,就反復去看以上對話。
學會每個月進行整理,手機、電腦、家里都要。這個陋習一直沒改,明年提高比重,多一些注意力。
學習連接,我是個不太擅長與人打交道的人,多一些注意力在利他人、與他人產生連接上,許是增強別樣幸福感的方式。
17年,再見了!18年,我要用盡力氣擁抱你,不留遺憾。我要和自己、和家人、和老鐵們、和世界一起更好的成長!
來年依然是那句“也無風雨也無睛”,而個人的硬件(身體)、軟件(心智)都已獲得迭代升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