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的著作,確實讓人耳目一新。他為我們展示了三個偉大的天才: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貝多芬鄙視強勢,雖雙耳失聰也敢與命運挑戰。米開朗琪羅雖自恃高貴,看不起別人,但內心蘊涵著一顆善良的心。托爾斯泰雖然在辯論方面極少天賦,思想又有烏托邦之嫌,但內心總充滿善良。 讀了名人傳,確實使我獲益非淺。面對偉人所受的挫折,我們所經歷的挫折又算什么呢?
荊棘鳥在歌唱,我是以虔誠的心讀完《名人傳》的。精神上的矮子面對藝術界的三個巨人,怎么能不產生肅然起敬之情呢!
同時,在閱讀過程中,三個巨人似乎脫去了神秘的外衣,淡去神秘的色彩,你會發現,你是用心靈跟他們“交談”。這種有別于一般形式的交談,給人們于新的力量。憑這種新的力量,化成精神食糧,即使看到前方的路有多么曲折艱險,也會有毅力和信心走下去,去實現心中的理想。正如羅曼·羅蘭在序言所說:“生活從來不曾像在患難中那么偉大,豐盈,幸福。”這也是《名人傳》給我的最大啟示。《名人傳》主要介紹三個名人的生平事跡和思想:他們分別是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列夫·托爾斯泰。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我有一切應該幸福的條件,而且不管我的精神如何苦惱,我想我應該一直是幸福的,只要我始終能把內心洋溢的欣悅傳達給別人。”我想,這是對貝多芬最真實的寫照。一個堅強的人,一個勇敢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智慧的人活生生的展現在我的眼前。
這位被尊為樂圣的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聽起來是何等的榮耀,讓人不得不心生膜拜之情。他雖然是精神上的勝利者,但卻是生活上的失敗者。金錢的窘迫、愛情的背叛、病痛的折磨字字句句砸在了每個人脆弱的心房上,使人不得不屏住了呼吸讀完這個偉人的不幸人生。
當一個人失去了自己追隨的、把它當作生命的一部分的東西,他會不會消沉甚至想過離去。至今我也無法真正的明白他依靠什么繼續拼搏下去,也許這就是被稱為“英雄“的人。他就是一個聽不見聲音的巨人,屹立在天地之間,是一個無法超越的高度。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把我完全壓倒”當聽到命運交響曲的時候,仿佛就聽到了與命運斗爭的聲音。拿破侖一個舊日的衛兵,聽了第四樂章開頭的主題,禁不住跳起來喊道:“這就是皇上!”可見給人的震撼,好像通過耳道直直震破了人的耳膜。而第三、第四樂章里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么鼓舞人心,就是這樣,貝多芬用自己的才華,給人們希望,他好似神一般傳播著幸福。他的音樂穿越了時空,歲月的灰塵也休想抹去它的光輝,會一直傳播下去直至永遠,它會告訴人們應該怎樣活下去,怎樣活得精彩。
他作曲的專注告訴我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堅持,成功需要等待;他同命運搏斗的毅力告訴我不管多難,都要試著爭取;他對人生的熱情告訴我凡事都要樂觀,微笑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辦法,一個放棄生活的人他不配擁有。
一本名著不僅僅是文學價值,更重要的重要的是:給一個迷茫的心靈導航;一個偉人不僅僅是豐功偉績,更耀眼的是:他偉大的人格影響你朝那最遼闊的地方走去。
米開朗琪羅是文藝復興三杰之一。在書中,他存在著很多缺點:怯懦、急躁、固執等,尤其是當佛羅倫薩被外敵包圍時,受命承擔城防工作的他卻逃到了威尼斯,這給他的一生抹上了極為不光彩的一筆。但這樣一個人,后來為什么還受到世人的尊敬呢?我認為是他那種精神,敢于向命運挑戰的精神,為世人提供了榜樣,受到了世人的尊敬。看看他的命運吧!和貝多芬相比,他的命運可能更加坎坷,更加曲折。
貝多芬主要受肉體上的痛苦,而米開朗琪羅更受精神上的折磨:“天才束縛了他,他的精神處于亢奮”,他沒日沒夜地工作,身體日漸消瘦;他時時被良心譴責,而且家庭的責任感使他痛苦萬分;他還因祖國淪陷而倍感悲憤……總之,內心的痛苦無止境地折磨著他,但他始終不放棄,他為他心中“高貴的工作”——藝術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他在他的作品中溶入人的情感,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他不愧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偉大旗手。
和前面兩個巨人相比,托爾斯泰有美滿的婚姻,溫馨的家庭,安逸的生活,似乎一切都很完美,似乎一切都一帆風順。但事實上,他不滿足這一切,這一生他都在苦苦追尋著人生的價值。但追尋的過程中是如此艱辛:他的思想不被世人理解,他甚至被東正教開除教籍;他的思想也不被他那些文學界的朋友接受,屠格涅夫和高爾基都曾批評過他;他甚至無法被家人理解,似乎與家人也無法溝通。但他有因此停滯不前而放棄自己的理想嗎?(他的理想是建立新式的基督教,實現博愛的法則,造福于人類)。沒有!他至死也沒有!他臨死前還這樣說:“大地上有千百萬生靈在受苦,你們為什么都在這兒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呢?”
在那黑暗污濁的年代,羅曼羅蘭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提筆寫下那一行行啼血的文字,喚醒一個個迷惘無知的青年?托爾斯泰傳與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情況完全不同的是列夫·托爾斯泰,他從小在名門貴族長大,地位優越,無憂無慮,亦不會像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那樣終身忙碌,身體健康,有著幸福的家庭,有著很高的文學天賦,在別人看來,已經是非常的完美,但是他的憂慮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他厭倦了優越的環境,藐視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學聲譽,只有生命的真諦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獨渴望的,于是他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尋,他所擁有的幸福感成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負擔,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擁有的這一切,煩惱是不會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正是由于對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虛度年華的精神才使他的煩惱接踵而來。
其實縱觀全書,在三位名人的傳記描寫中,都時時透露出了這些名人的缺點,貝多芬脾氣的暴躁,米開朗琪羅的軟弱和優柔寡斷,列夫·托爾斯泰固執和封建。其實《名人傳》也告訴了人們,英雄和名人并非沒有弱點,也并非就完美,畢竟他們是人,而不是神,但是這并無損于他們所做出的偉大的事業。悲慘的命運和嚴峻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名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并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并且堅定自己的信仰。
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么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愿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里,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對于我們的時代,這實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
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我們也時常思索自己內心為什么不夠強大,也許缺乏的正是這種不平凡的經歷和對此經歷的吸收。經歷的多了,吸納的多了,內心便可強大起來。比如說,在我們路在腳下的學習生涯里,每一次成績所帶來的欣喜、意外、失望或是沮喪,都能成為強大自己的因素。而我有時卻被負面的情緒所感染,不能利用它們來使自己變得更充實。在讀完三位名人的傳記之后,我才明白,也許每一次的低谷并不是失敗,每一次的打擊也并不能腐蝕你的靈魂。我會在以后將所有的經歷都用來充實自己,是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只有這樣,才能面臨以后社會、職場上的風浪,才能臨危不亂,在聒噪與喧囂間保持自己,從容前進。
現今許多人都太看重挫折的存在,自己心里的希望和信念會因膽怯而放棄。讓我們燃起希望的火把,向這三位巨人學習,吸收英雄之魂,英雄之氣,英雄之靈,像荊棘鳥一樣,身陷荊棘,磨礪出最美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