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理發師源于偶然。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和段姓同事驅車一起來到距單位不遠的小區,只想換個師傅理理發,算是換一種心情吧。
進小區向里走不遠,在路口看到一塊隨意放在地上的三角板,上面用紅漆手寫著“理發”兩個字和一個向里走的箭頭。準確地說,理發店位于小區大門往里第二排。我們進去的時候,她正在給一個老人理發。看到我們來了,很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
店面不大,是由地面的一間車庫改造成的。里面有兩張理發用的椅子。一塊明亮的大鏡子,上方的兩個角貼著幾張明星的照片。一個連著水池的大躺椅,一根水管從熱水器上自由地垂下來。擺設很簡單,不過倒也干凈,不顯得亂。理發師四十歲左右的年紀,中等身高,皮膚微黃,身上穿著一件洗得泛白的紅色圍裙。看她手起刀落,十分利索,還神采飛揚地和客人交談著,談的都是小區里的人和事。我們坐等,倒也不覺著無聊。
第一次理發,只記得她很熟練,動作快。沒有征求我們什么意見,就簡單利索地把頭理好了,比平常要少用一半的時間。結賬的時候,很爽快地把我們費用的零頭抹去了。
此后,我們倆常常結伴去理發。偶爾,我也會單獨一個人去。去的次數多了,對她所在的街道、小區的人和事也熟悉起來。說起小區工作人員,底細她非常清楚。誰誰誰是靠什么起家的,為人怎樣,誰又是號稱“劉千萬”、“張億萬”等等。小區人的綽號,基本上都跟錢沾邊。在她看來,她們家是沒有能力當官的。
慢慢知道,其實她不是本地人。高中畢業后就在這里理發,時間久了就嫁給小區一名沈姓的原居民。聽得出,他們夫妻感情不錯,老公會在閑時帶她和兒子去附近的烏鎮、莫干山等地自駕游。兒子很爭氣,人也乖巧,只是假期里偶爾會玩玩游戲。這點讓她有點傷神,不過假期總是特別短,她犯不著為這個嘆氣發愁。
每次聊天,基本上都是她問我答,有時候甚至是她自問自答。她總是有說不完的話,問不完的問題。有時,對網上的熱點會問問我的看法,當然更重要的是講她自己的觀點。有時,會秀一下自己新買的衣服,告訴我她很少穿紅色,街坊鄰居都好評頭論足。偶爾,還會拿人開涮,弄得人哭笑不得。
她,天生一副樂天派。所謂日子,就只是一根根被剃掉的頭發。雖已中年,既有人生的閱歷,也有生活的壓力。可是在她的身上我卻找不到一絲憂愁的影子。
講到生活,她說到自己很知足,老公掙錢不多卻不花心,日子平淡卻很充實,孩子不算優秀卻少操心。至于工作,每天都能接觸各色各樣的人,還有什么好鬧心和擔心的呢?將來呀,就希望孩子快快樂樂,有口飯吃。
是呀,雖然她沒有多么新鮮的理論和多么遠大的追求,但是,在真實和平淡中,雖有辛勞之苦卻無心境之累,不求升官發財只愿輕松踏實。這樣的生活,無疑會維持好一個家庭的和睦,給孩子一個飽有希望的人生起點。
小區理發師天天從頭做起,卻用平實串起生活的瑣碎,收獲著生命的充實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