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玩游戲,小時候打街機被媽媽從游戲廳帶回來,前幾年踢實況足球,一玩就是一個上午,我很著迷的原因是每一局都有訣竅,每一局都有進步的空間,我還可以做得更好,下一局又有下一局的精彩。
至于成功,我一直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我還有太多的路要走。踢了一場實況足球,盡管進了兩個球,卻還錯過了一次進球的好機會,防守也沒做好,還被進了一個球,下一場球一定要做得更好。
打游戲,我在思考改進的方向,工作也是如此。上了一節(jié)課,導(dǎo)入是不是恰當,花的時間長了沒有,啟發(fā)學(xué)生的時機合不合適,語言能更精煉嗎?激勵性評價起作用了嗎?對于學(xué)生的成長有效嗎?我一直在想,如何能更好地幫助學(xué)生學(xué)習(xí)知識,快樂成長。
不斷地反思,讓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明確努力的方向,但同時一直過分強調(diào)自己的缺點,也讓人內(nèi)疚,悲觀,失去了做事的快樂。
我怎么還達不到理想的狀態(tài)呢?
我工作了好多年,怎么還會犯錯誤呢?
我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老師呢?
我還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做得很好呢?
我會是一個成功的人嗎?
這些問題困擾了我很多年。后來,我還是在游戲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道理。前幾年不忙的時候,我們幾個朋友一起打斗地主,有時自己會抓一手好牌,那自然得多贏一些,而有時候自己的牌會很爛,努力少輸一點,自己就會很開心。打牌有好有壞,人生不一樣嗎?根據(jù)自己手里的牌,努力做好,不就應(yīng)該感到快樂嗎?不就是一種成功嗎?
每一天活著的意義也逐漸明晰起來,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每天進步一些,這就是快樂的來源,而失誤和缺憾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理解和接納它才是我應(yīng)有的態(tài)度。羅曼羅蘭說過,真正的英雄是看透了生活,依然熱愛它。我慢慢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羅振宇老師在2019年跨年演講說,哪有什么保持悲觀和樂觀,我們一直就是樂觀的,樂觀就是我們的底色,因為我們是做事的人。
是啊,做事的人,哪能考慮那么多的瑣事,哪能每天憑借心情做事,低頭做事就是我們的常態(tài),有問題解決問題,事情做成了,那就進步了,心情自然好了,所謂的成功不也就慢慢到來了。
我們喜歡談遠大的目標,而回歸生活本身,目標需要很多很多細小的事構(gòu)成,每一天做好這些小事,距離那些大的目標就越來越近。
有人一開始想要寫作,興奮地寫了一兩年,后來沒有了激情,忘記了曾經(jīng)的目標,終止了每天的寫作,又開始尋找新的目標。
有人想要學(xué)英語,激動地讀了三四個月,后來沒有了激情,忘記了曾經(jīng)的豪言壯志,三四個月打下的基礎(chǔ)毀掉了,一切又要重新再來。
我想起猴子掰玉米的故事,猴子激動地走進田地,掰了幾顆玉米,走著走著,它看見桃子丟了玉米,看見西瓜又丟了桃子,看見蝴蝶又丟了西瓜,最后蝴蝶飛走了,他什么也沒捉到。
我又想起竹子的前三年,竹子種下的前三年,它看起來沒有什么變化,一點都沒有長高,可它卻在地下悄悄地向下扎根,一直等到三年后,它的根長得又深又多,可以吸收足夠多的水分和營養(yǎng)了,現(xiàn)在開始瘋狂地向上長高。
這些故事我們都很熟悉,也一定明白其中的道理。堅持自己的目標,一直保持成長和進步的步伐,慢慢熬過“竹子的前三年”,我們會等到瘋狂長高的那天。
所謂成功不就是這個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