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教學法
基于任務與場景的學習,比較落地
聚焦問題:這個問題是什么,定義清楚問題。
激活舊知:聯系過往自身的經驗、知識,試圖解決問題
尋找新知:找到新的解決方案,前人(專家學者)針對該問題的解決方案(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所沉淀的知識),當然這是屬于他們的經驗沉淀最好的知識,那也是有假設的。
驗證新知:采用拆書幫的分析與整理信息(前因后果、適用邊界);包括對一個概念的定義、假設、方法論
應用新知:采用學習路徑圖的快速復制、做中學
融會貫通:復盤整個問題的解決過程,對之前的新知完善假設,得出更好的知識。
拆書幫的學習方法
I:知識以人的經歷總結而來的,所以知識本質上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是對某件事情的假設而非真理,比如這篇文章,也有可能是假,那怎么辦呢?運用自己的邏輯和經歷、過往知識,親自定義最佳實踐。更快的方法是找不同的專家(不同派系)的人來驗證某件事情。
A1:比如在心靈成長類,目前我學的是本原機構,那是一塵的所有關于人生問題的知識假設,必須與其他導師(前因后果,適用邊界)進行對比,來驗證該知識的正確性。而這個過程就是建構主義的過程,人擁有知識的目的往往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進行傳承讓后繼者少走彎路,而該過程又受當時專家的經驗所限,故這個知識也是一種假設,定有更好的知識。(五星教學法是非常不錯的方法和思路)
A2:當學到一個概念或一個方法論,一定要明確是針對什么的,比如我要制定月度目標,關于how,一定有很多人講過,永澄老師只是其中一個,那是他驗證過的知識,那是他對于問題的看法,而這個時候,需要你采用學習路徑圖(快速復制、做中學),分析與整理信息(前因后果,適用邊界)來判斷新知。
拆書的精讀方法,一本書總是有一條主線的,每一章都有一個關鍵的概念或原理或方法流程找到這些知識點(概念、原理、方法過程)之后,需要理解這些知識點,并轉化到自己的實踐應用場景中,大體上是:
1.打出標簽,列出知識點。(R)
2.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最好能舉例子,這叫例證。不能舉出例子,用白話說出來,都代表理解還不到位。(I)
3.聯系自己的實踐經驗,自己是否有類似的經歷,是怎樣的?(A1)
4.可以在自己的工作項目中可以怎么用?(A2)
基于心理表征的學習方法
1.導師:找到某個領域的導師,與高人鏈接,對話。
2.關鍵詞:要學會該領域的5個關鍵詞,澄清“概念、觀點、問題”。
3.關鍵詞的含義:弄清楚每個關鍵詞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4.關鍵詞間的關聯:
5.刻意練習
6.復盤總結
李叫獸學習法(拆書幫便簽法)
1.任何事物背后必有道理,凡事必有理論知識。I(高手的心理表征,刻意練習)
2.我的這個理論還可以解釋其他什么現象?或我遇到的哪些現象可以被這個理論所解釋(至少舉5個情境)A1,(觀點+例子)
3.我的哪些行為可以用這個理論改進?A2(刻意練習)
學習的本質就是「聯系」。舊概念和新概念的聯系,單一概念和拓展概念的聯系,不同領域之間的聯系……只有不斷拓展「聯系」,才是學習的目標。
有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每學完一個點,可以在心里假裝把它講給別人聽,然后站在別人的角度提出問題,再試著回答。
這個方法的效果非常好,一來可以增強你對它的記憶,二來可以發現那些你還沒弄懂的東西,已經得到大量的驗證。
黃金思維圈
1.why
2.how
3.what
庫伯學習圈
大衛·庫伯提出過一個「庫伯學習圈」。他認為,學習一個新的技能和概念,需要經過這么一個循環:具體經驗 → 反思 → 抽象性概括 → 應用于實踐。只有走完一遍流程,你才能說真正學會了這個知識點。這就叫做「內化」。
1. 反思
辨認知識點,是誰都會的事情。
但辨認之后呢?
不要停留在「我知道」,而是要進一步去思考:這個知識點,跟我所理解的,有什么不同?
不妨這樣問自己:
它們的表述是否一樣?
它們的推導是否一樣?
它們背后的邏輯是否一樣?
它們應用的情景是否一樣?
2. 抽象概括
進行「反思」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呢?就是去思考:
這兩者之間為什么會有不同?
如何概括它們?
能不能用一個更高的模型統一起來?
3. 應用實踐
通過前面兩步,得出一個抽象模型之后,下一步,就是把這個模型,應用到實踐中。用它來理解你讀到的信息,解決你遇到的問題。
只有放到實踐中去檢驗,你才能發現:你抽象出來的模型是否嚴謹、全面,是否有足夠的解釋力。緊接著,再在實踐中,去積累經驗,進行反思,重新開始下一個循環。
L先生的碎片知識學習法
1.先花一點時間,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把你已經知道的東西梳理一遍。
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夠說出某個知識點的影響因素,以及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為準。順著這樣的知識點捋一遍,這個網絡就是你已經構建完成的知識網絡。
2.找到知識網絡的觸點。
亦即自己感興趣的、但尚未進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識點。閱讀、學習的時候,有意識地去接觸這些觸點的知識,延展自己的知識網絡。
3.當接觸到一個新的知識點時,先考慮如何將其納入知識體系。
亦即在腦子里回想你的知識網絡,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經知道的東西聯系起來。
4.如果找到了對應的點,弄通路徑。
也就是說,將這個新的知識點,跟已經知道的某個點之間的路徑,查清楚、弄清楚,將它們連接起來,使這個知識點成為你新的「觸點」,拓展你的思維網絡。
5.檢驗并輸出。
將這兩個點之間的聯系講清楚。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口述、寫文章,去教會別人這個知識?;蛘?,在心里把它講一遍,看是否能夠講得清晰易懂,沒有障礙。只有能夠輸出的東西,才是真正屬于你的東西。
6.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內容,果斷舍棄。
如果一個東西無法納入你的認知體系,那說明你現在還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斷放棄,因為它對你來說是沒有價值的,或者說(記憶的)成本是遠高于收益的。
20/80法則+朗讀
1.每次讀一本書前問: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
2.這本書的重點20%的內容是什么?
3.采用一字不差的閱讀即精讀該部分或大聲朗讀。
熔鍛不讀書法(成甲)
如果我現在只有半小時的時間讀書,就會這么做:
(1)拿出一本書/一篇文章,看目錄或快速瀏覽,翻到自己感興趣的段落;
(2)快速閱讀,一旦讀到自己覺得:誒,這個有用\有趣\太好了,就停下來合上書。
現在就不讀書了。
不讀書了,那剩下的時間干什么呢?
接下來的時間,就進入“思考提問”環節了。這段時間里,我會這么做:
(1)拿出紙筆或者打開印象筆記的反思日記;
(2)向自己提問。
提什么問題呢?這是很關鍵的,不同的問題會給我們帶來完全不同的收獲。不過,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在只有半小時的時間內,回答下面幾個問題非常高效實用:
為什么剛才這個點讓我有啟發?它做的好的地方是什么?(原因層)多問為什么?(百貨女王厲玲)
我能夠把這個啟發點用在3個不同事情上嗎?多思考怎么做?我可以怎么借鑒(行動層)
我能用這個啟發點賺錢嗎?
這個啟發點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知識?(現象層)
尋找“現象”背后的“原理”,用“原理”來還原場景,指導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高速型元認知的思考過程
看到問題——思考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么(黃金思維圈)——解決這類問題可能用到的規律是什么(比如相關臨界知識)——決定采取的行動。
當需要解決某個問題時,主動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然后觀察
1.作者要解決什么問題?用什么樣的思路解決問題?(黃金思維圈)
2.我關心的話題他是怎么解決的?
3.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歸納,如臨界知識)
4.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么領域?(演繹)
主動閱讀
1.他講了什么?
2.他怎么講的?
3.他講的對嗎?
4.和我有什么關系?
功力讀書法(帶著問題讀)
通常我上課的話,是幾個思維同時運作:
作為學員(老師講了什么?)
作為培訓師(老師為什么這樣講?)
作為自己(如果我來講,方法會一樣么?)
作為經營者(有哪些是我有啟發馬上可以實踐嘗試改變的?)
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識別”的程度,就像字典: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它的解釋是什么,一句話講完,沒了。
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它的來源,它的用法,它的發展脈絡,它的應用場景,它的相關研究、討論,以及,透過它,我們可以聯想、整合起哪些相關的知識,構筑成一個什么更大的框架?
你讀完一篇文章,關掉頁面,在大腦里回憶“這篇文章寫了什么”“我剛才看了些什么”“我得到了什么”。
如何才能讓大腦覺得一個知識重要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想”。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想”,去圍攻它,把它拆散了,再重新組裝起來。
正是這個“拆散了再組裝”的過程,把我們學到的知識點,牢牢地“嵌”入我們的大腦里。
有效的學習是什么樣呢?不去追求量和“省時間”,而是構建一套有序、良好的處理流程,把得到的信息拆散重組,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輸出、落地,讓每一個輸入都走一遍流程。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我們叫做“深度加工”。
最簡單的方法,也就是我強調過無數次的:用自己的話去表述。“強行”讓自己的筆記,跟原文不一樣。
* 不要太注重書籍、文章的“結構”,而應該去探尋它們背后的邏輯脈絡。
簡而言之:這本書講了哪幾個點、這個點可以分為哪幾個小點……這個重要嗎?完全不重要。你要尋找和思考的,應該是:這個知識點是怎么得來的?它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它跟其他知識點有什么聯系?
一定要帶著問題去閱讀。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讓大腦真正參與進來,而不是聽之任之、被動接收信息。
學到一個知識點時,不單純把它復制粘貼下來,而一定會試著用自己的話去表述。在這個過程中,去理解其背后的邏輯,去找到:哪些是這個知識點的要點,哪些是不重要的、可以忽略的信息。
思考:它對我有什么意義?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可以跟哪些其他的知識點建立聯系、產生新的價值?
記錄下對它的思考和評論,以及存在的問題,并通過行動,去解決這些問題,更好地理解和吃透這個知識點。
做一個訓練,叫做情境聯想:把學到的內容跟可能面對的情境進行聯想,去思考:我在什么場合下可能用到它?當我面對這些情境時,我可能會用到哪些知識點?
這本書講了哪幾個點、這個點可以分為哪幾個小點……這個重要嗎?完全不重要。你要尋找和思考的,應該是:
* 這個知識點是怎么得來的?
* 它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 它跟其他知識點有什么聯系?
如今,我們更傾向的是什么呢?是接受別人告知我們的信息,按照作者的思路和脈絡走,接受「作者在說什么」而非「我想要什么」。
所以,一個簡單的做法就是:對獲取到的信息進行拆解,去分析信息背后的邏輯 —— 它是如何構成的?每一部分之間如何連接?每一個結論和斷言背后的支撐是什么?整體的結構是否穩固?
不妨去試著問這么幾句話:
它可以分成哪幾部分?各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
它的關鍵特征是什么?是什么使得它跟別的事物區分開來?
它的每一部分為什么成立?是否有足夠的論據和說服力?
我可以從中得到什么?它對我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
費曼學習方法的詳細過程:
第一步:獲取知識(某概念),理解你所要學習的材料的內容。
第二步:講解/復述你所獲得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用你自己的方式以潛意識的形式再次復述你所學到的知識。
第四步:這一步是一個可循環過程:不滿意——糾錯反饋;滿意——嘗試運用更簡單精煉的語言概括。再用你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以運用。
第五步:反思。反思你在思考的時候在哪里卡了殼,著重這個地方,再次理解。這個過程至關重要!
第六步:檢驗,通過不斷的進行實踐檢驗才能鞏固你對于該知識點的理解。
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任務—所需能力(知識與技能)-訓練(刻意練習)
解決問題的思路:遇到問題或任務,尋找相關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應用此方法在該問題中,類似做應用題,只是需要用到多個知識點,屬于復雜型應用題。
學練思悟教,五字學習路徑,對我們任何的學習都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