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終身成長,這里是小蘇手記。
前兩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了構建和諧家庭關系中,作為丈夫和妻子應該如何做,以便更好地促進家庭美滿幸福。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作為子女,我們應該如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同代系之間因為接觸的信息不同,所以往往在一些事的看法上會存在差異,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代溝”。在我看來,父母和子女之間會存在“代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彼此交流不夠。溝通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很多看似復雜的事情,彼此開誠布公,說開了,就會發現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復雜。
因為缺乏溝通,所以父母很難理解子女的想法,遇到問題時,往往只能按照自己以往的經驗和自身現有認知去做出判斷。這些判斷看似符合常理,但是卻不一定是子女最想要的結果。
所以,作為子女應該主動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把想法憋在心里,結果父母以為你沒有想法,就干脆幫你做決定咯。畢竟他人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蟲,你不說又有誰知道你怎么想的呢?
比如,作為剛畢業的大學生,有些人會面臨工作地的選擇,是選擇在家鄉或者家鄉附近發展還是遠走他鄉呢?作為父母肯定會傾向于在家鄉或者家鄉附近,但是有些子女出于各種原因,會選擇遠走他鄉,這個時候如果提前做好溝通,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告知做出選擇的原因,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不是倉促做出的決定,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的選擇,就可以避免讓他們過于擔心。
同時,作為子女,要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過得更好,所以不可避免的會私下里幫子女去做一些事情,有些行為可能在子女眼中純粹就是“添亂”。作為子女,我們應該首先理解父母的行為,畢竟他們是出于善意。我們可以對他們的行為先表示肯定,否則一開始就反駁,只會讓父母覺得“委屈”,為子女付出這么多,結果都白費了,難免心生不滿,但是如果得到肯定的答復,起碼父母會好受些,也為接下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做鋪墊。
然后,再給出自己得看法,為什么不喜歡這些事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作為父母,基本都可以理解的。
除此之外,作為子女,同父母交流時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生活中,時常遇到一些情況,當一件事情和父母解釋了很久結果他們還是沒能完全理解時,自己就會出現不耐煩的情緒,許多時候就以“說了你也不懂”之類的借口敷衍了事。這是很不尊重對方的行為,回過頭來想想,當自己牙牙學語的時候,父母不會因為自己的笨拙而失去耐心,而選擇不教。他們始終都是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便地不斷重復,循循善誘。直到我們學會為止。
將心比心,當父母因為經驗或者知識的限制,而沒辦法理解一些事物,主動詢問時,我們應該保持足夠的耐心去講解,而不是甩過去一句“說了你也不懂”敷衍了事,這是很容易讓父母心里不好受。
最后,作為子女同樣也要避免出現抱怨。許多子女看到別人家的父母,可以辦到許多事情,比如買昂貴的衣服飾品,各種旅游度假,就會心生怨氣,抱怨自己的父母沒有能力給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這種行為是很愚蠢的。作為父母,無時無刻不在努力想辦法給子女創造最美好的生活,盡己所能地滿足子女的需要。作為子女,經常只是關注到結果,卻沒有關注到父母辛苦付出的過程,只懂得抱怨父母,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
人們往往會把容易得到的東西當成是理所當然,習慣了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就覺得父母這樣做是必須的,于是就不會覺得父母為自己額外做了什么,不懂感恩父母的行為。其實不然,父母養育我們已經很不易,他們沒有必要過多地為我們做一些事情,他們卻做了許多額外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懂得知足,而不是無限放大自己的欲望,但父母做不到時,就去埋怨父母。
生活中,哪怕某些人為我們讓一個座位,遞一杯水,我們都懂得感恩。而父母為我們做了那么多,我們難道不應該心存感激嗎?
相信只要我們可以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時刻保持足夠的耐心,積極主動和父母交流,那么,你所在的家庭絕對是可以幸福美滿的。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里,感謝你得閱讀。
題圖攝影:sebagee
題圖授權基于:CCO協議
【日有所思】
昨天看到一個實例,有人因為從小到大遭受父母的虐待,雖然父母同樣盡到撫養的義務,但是長大了,心里還是存在“陰影”,覺得沒辦法和父母好好相處。對于此,你有什么看法嗎?歡迎留言和小蘇交流你的看法哦!
【驚喜一刻】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可以,值得一讀,歡迎隨手轉發朋友圈或者把關注小蘇的簡書號——小蘇手記,分享給更多的人,以便讓更多的人和我們可以一起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