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灸》
臍灸是祖國醫學的瑰寶,源于古代,在歷代的中醫文獻中有大量的散見記載,并在民間廣泛流傳,至今已有數干年的歷史。實踐證明,它具有簡、便、驗、廉、捷等特點,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清代外治大師吳師機曾盛贊臍灸療法曰:“神奇變幻,上可以發泄造化五行之奧蘊,下亦扶危救急層見疊出而不窮。且治在外則無禁制,無窒礙,無牽掣,無沾滯。世有博通之醫,當于此見其才”。
? ? ? ? 臍灸療法屬中醫外治法之一種,是以臍(即神闕穴)處為用藥部位并加以艾灸,以激發經氣,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調節人體陰陽與臟腑功能,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 ? ? ? 現在,中醫外治療法已經成為國內外研究和關注的熱點,尤其是艾灸為主的的無創傷、無疼痛療法,已經成為外治療法的一大研究趨勢。臍灸便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發展前景的無創痛穴位外治療法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類。
? ? ? ? 在所有的穴位中,神闕穴(即肚臍)是結構最特殊,定位最明確的腧穴,其特殊性及與整體聯系的廣泛性是其它任何體穴所無法比擬的。祖國醫學認為,神闕為五臟六腑之根,神元歸藏之本;經絡學說認為,臍通五臟六腑,聯絡于全身經脈;氣功理論認為,臍下(當指臍之深部)為下丹田之所在;現代醫學則證明,臍為腹壁最后關閉和最薄處,最有利于藥物滲透與吸收;幾千年的臨床實踐也證明,臍灸可廣泛應用于全身一百多種疾病,并有著較好的療效。
近代,人們已經意識到現行用藥方式所存在的間題,如口服用藥,藥效只能維持數小時或更短時間,致使病人不得不一日多次服藥。因藥物經口服進入消化道后,部分有效成分往往被破壞,不得不加大劑量甚而近于中毒劑量,威脅著病人安全。注射給藥,既給患者帶來一定痛苦,也有許多不便之處。因此,近年來國內外對尋找新的給藥途徑,已成為有關醫藥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課題,而祖國醫學的臍灸法便是一種較理想的給藥途徑。
可見,臍灸已顯示出了越來越廣闊的前景,很值得我們去挖掘、整理、研究、探索和普及推廣。使這一祖國醫學明珠,發出更耀眼的光彩。
臍灸的功用及適應癥 :
臍灸的臨床功用及適應癥非常廣泛,根據古今文獻和臨床應用經驗的總結,臍灸對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經、心血管等系統均有作用,并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可廣泛用于內、外、婦、兒、皮膚、五官等科一百多種疾病的調理,并可用于養生保健。概括說來, 其功用如下:
1、 健脾和胃,升清降濁:臍居中焦,位于大腹中央,為經絡和氣化的總樞,臍灸可增強脾胃的機能,使清陽得升,濁陰下降,故臨床上對胃痛、痞滿、嘔吐、泄瀉、痢疾、納呆等病癥有
較好療效。
2、 調理沖任,溫補下元:臍通任、督、沖、帶四脈,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督帶與生殖及婦女的經、帶、胎、產息息相關。故臍灸在臨床上可用于遺精、陽痿,早泄、及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滑胎、不孕等疾患。
3、 通調三焦,利水消腫:三焦為水火氣機必通之道,臍居中主樞,可轉運陰舊之氣,激發三焦的氣化功能。臨床上可用于小便不通、腹水、水腫、黃疽等病癥。
4、 通經活絡,理氣和血:臍通全身經脈,臍灸可使全身經絡通暢、氣血調和。臨床上可調理痹證及諸痛證。
5、 斂汗安神,固精止帶:臍灸能收效人體的精、氣、神、津。臨床上常用于調理自汗、盜汗、遺精、滑精、驚悸、失眠、帶下等。
6、 扶正祛邪,養生延年:臍為先天之命蒂,又為后天之氣舍,具補脾腎、益精氣之功,為保健要穴。臍灸可增強人體抗病能力,有卻病保健、益壽延年之功。臨床上可用于虛勞諸疾和預防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