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校相關文件要求,在校研究生和本(專)科生都必須參加社會實踐實踐活動。實踐活動1個學分為在校學生的必修學分,不能用選修學分代替。根據我校具體情況,除平時的活動外,要求研究生和本(專)科生在校期間至少參加一次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時間不少于10天(40學時),可以累計。另外,我校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參加志愿活動時間不少于40小時。”
沒時間解釋了,快上車吧!
一、社會實踐活動有哪些主要的類型呢?
在團隊指導教師的指導下,
確定實踐課題和活動計劃并有組織地進行
以科技文化服務、社會調查、公益勞動、
文明共建等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活動。
主要形式包括:
(1)專題調研活動
深入城市、鄉村、部隊、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開展社會考察和社會調查活動,從而引導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同時對社會和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
(2)科技服務活動
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面向城市(社區)、縣鄉的中小型企業、鄉鎮企業,結合所學專業,發揮技術特長,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科技攻關、工程設計、科技成果推廣、科技咨詢和技術服務等活動,使科學技術為生產服務。
(3)文化傳播活動
深入城鎮社區和貧困鄉村開展文化培訓、科普講座、法律宣傳和咨詢等活動,服務社區和鄉村的文明建設
(4)志愿服務活動
①立足校園,開展公益勞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工作;
②深入社區開展敬老助殘幫困服務、特殊家庭教育服務、社區事務服務、社區公益事業服務等活動;
③與廠礦、企業、部隊、科研院所、鄉村、居民委員會等單位開展結對共建活動。
(5)個人或團體創業活動
“創業”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熱詞,作為大學生,應該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業素質,提升自己的創業能力。立足于本專業及社會需求,尋求創業熱點,在努力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關于組建團隊
我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人數在15人左右。各院要嚴格落實“按需設項、據項組團、雙向受益”的工作要求,加強前期調研,掌握基層需求,根據需求進行活動籌劃,選拔相關專業的大學生組建團隊。
基本要求如下:
①實踐團隊由學院組織立項成立團隊。
②組建的實踐團隊活動時間至少10天,在活動中統一服裝并有團隊旗幟。
③鼓勵以班級團支部為單位組隊。鼓勵碩士生、博士生組建社會實踐團隊,在經費支持上適當向博士團、碩士團傾斜。
關于辦理保險:
參加社會實踐的團隊必須為所有隊員辦理保險方能參與實踐。不辦理保險的實踐團隊取消立項資格。
關于團隊考核、評優表彰及經費發放
校團委將根據各實踐團隊實踐情況,依據河南理工大學暑期社會實踐有關辦法進行團隊考核及評優表彰,確定資助獎勵等級并召開表彰大會。校團委對準予校級立項的團隊按照300元/隊的標準發放指導教師經費,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按照團隊獲獎等級發放獎金,一等獎2000元、二等獎1000元、三等獎500元,各團隊費用不足部分由學院和實踐團隊解決。
三、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哪些注意事項?
1、實踐前的安全準備
(1) 各實踐團隊要服從學校、學院統一安排,負責人在實踐開始和結束時要及時以書面、電話、郵件、短信的形式報告團委負責此項工作的老師,不得擅自行動,與外界發生沖突或出現意外事件要及時報告指導老師。
(2) 各團隊指導老師、負責人要強化團隊成員的安全防范意識,隊員要提高警惕,注意人身財產安全,避免上當受騙,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
(3) 團隊外出實踐要注意交通安全,乘坐正規交通工具。團隊必須為每個團隊成員都購買必要的保險;
(4) 慎重選擇旅店,以安全、衛生和經濟為主,注意飲食衛生;
(5) 禁止前往危險地區和傳染病高發區。外出要攜帶防暑等常用藥品,以備急用。如遇重大疾病,要立即前往就醫。
2、實踐活動的詳實記錄
(1) 活動過程中要做好詳細的記錄和報告,及時反饋并準確的記錄實踐活動的進展情況,即時問題及時解決;
(2) 成果報告要在實踐過程中書寫完善。發現問題要及時到實踐調研單位去詢問和補充,確保沒有遺漏問題;
(3) 實踐活動要形成特色的活動照片,照片要求能夠反應活動的主題,以備記錄和宣傳。
3、實踐過程中的宣傳報道
(1) 實踐活動的情況要積極向校團委反饋,特色活動事件要及時以新聞稿、圖片的形式爭取在省地級媒體、新浪微博(“#HPU三下鄉#”)、微信及校園網和《團訊》上進行報道;
(2) 有條件的活動內容和照片可以形成DV片,保留和制作好必要的影音材料,記錄社會實踐活動的精彩瞬間,為我校暑期社會實踐的報道活動提供材料;照片或影像材料中要有明確的河南理工大學?;?、名稱等標志;
(3) 活動中的感謝信、錦旗等材料要做好收集和保留,保證實踐活動的宣傳材料詳實可靠。
講到這里,
筒子們對“三下鄉”
一定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了吧?
團團在這里
祝各位參加社會實踐的筒子們取得好成績哦~
責任編輯 | 張藝楠
文字及編輯 | 張瑜
圖片 | 網絡
校團委青年宣傳中心出品
投稿郵箱 | hputuanweiweix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