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帥老師最近出版的那本錢從哪里來,一本談論金融的書提到一個數字,在2019年中國人收入的中位數會超過1萬美元,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呢?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一旦進入萬元美金社會社會財富就會發生一個趨勢性的轉移,那就是會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換句話說服務業會越來越賺錢,注意啊,這兒說的服務業不是特指服務員理發師,而是泛指所有跟人直接發生連接,并且通過深度連接為他人創造價值的職業,比如說教師醫生,房產,經濟啊,這都在其中,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作環節會被人工智能代替。
但是不管技術怎么迭代,有一種東西是不會消失的,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換句話說,在未來一個人的優勢將越來越多地存在于他與周圍人的連接中。
你會發現跟周圍人的連接這件事情的意義比我們想象的要深刻的多,它從來不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情,而是一個人存在的最根本的前提。
笛卡爾有一句名言叫做我思故我在,其實這本書的主題跟這句話是有點像的,那就是我連接,所以我存在,而且這本書的外文原名直譯過來就應該叫存在。
這本書的作者是目前在心理學界頗受追捧的新銳學者,來自法國的羅伯特納伯格,他也是一位從業多年的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分析師,而這本書就是作者這些年來針對存在這個話題的研究精華。
第1部分咱們回答這本書中最核心的問題,為什么說我連接,所以我存在。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交代一下背景。
在存在主義心理學看來,任何一個人都同時存在于三個世界,第1個世界叫周圍世界,也就是物理意義上的你這個人的存在,第2個叫內在世界,也就是你的內在自我,第3個世界叫人際世界,也就是你跟周圍人組成的關系,這三世界里面周圍世界和內在世界都不難理解,前人已經做過很多的探討了,但是我們應該怎么理解,最后這一句呢,就是人為什么必須存在于人際世界中呢。
借用缺愛這本書里的原話就是沒有人可以一世獨立,那沒有人可以孤立存在人必須存在于某一段關系當中,這就是咱們說的我連接,所以我存在,你可能會覺得奇怪啊,每個人不都是存在的嘛,就算我跟周圍的人不發生聯系,那我也是存在的呀。理解這個意思,咱們可以先做一個思想實驗。
首先啊來回答兩個問題,這是哲學層面上有關存在的兩個關鍵問題,分別是你是誰還有一個你身在何處,很多人想到的第1個答案可能都是我就是我呀,我是一個人哪,我就在此時此地啊,這么說也沒錯,這個是物質層面上的,你存在于當下這個時空中,當然了你肯定不只是一堆物質層面上的分子而已。
那么現在請你更進一步的回答你還是誰呢,注意啊,這個問題一旦問出來就有意思了,你會發現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你都一定會把自己置于某一段人際關系當中,比如說我是一位父親啊,那你就把自己放到了跟孩子的關系里,你說我是一位醫生,那就是把自己放到了跟患者的關系里,你說我是一位高級工程師,那就是把自己放到了一個專業評價體系里面,這是你跟這個專業領域之間的關系而熱。都是由人組成的,所以說到底這還是和人的關系,就連你直接回答自己的名字也一樣,因為名字是父母起的,當你用名字來描述自己的時候,其實就是把自己放置到了家庭關系中,換句話說作為一個人,你的任何一個身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你一定存在于人際世界中,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可以給這種狀態換一個表述,那就是人生是一場分布存儲也就是正淳億點那存一點分散存儲在很多不同的地方。
說白了就是你是眾多身份的集合,而每一個身份又都分散存在于某一段關系當中,這些關系結合在一起就是書里邊說的人即時性,注意啊,這不是說你只存在于人際世界里,就像前面我們說過了。
人同時存在于三個世界,人際世界是存在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當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天生的,它是一個構建的過程,所以人在這個層面上的存在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我們建立關系的過程中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這個過程自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了,比如說很多地方都會給孩子起兩名,對吧,一個大名一個小名,這其實就是在為孩子建立關系,大名會登記在身份證上,別人會通過大名認識這孩子,這是這個孩子跟社會之間連接的介質,而家里人會稱呼孩子曉鳴,這是孩子和家族之間連接的介質,同樣的,這孩子再長大一點,他結交什么樣的朋友,進入什么樣的行業,跟什么人合作,這都是在構建他在人際世界里面的存在。
在人際世界中構建自己的存在,并不是說讓別人知道你這個人的存在,而是你跟什么人構建什么樣的關系這個過程,就直接決定了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會以什么樣的方式存在。
怎么理解這句話呢,咱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啊,大概是13世紀到14世紀的時候,北極的格陵蘭島上生活著兩群人,一群是因紐特人啊,他們是這兒的原住民,還有一群就是維京人,他們是10~11世紀的時候移居到這個地方了,維京人那生存能力很強啊,雖然格陵蘭島的夏天很短,但是維京人居然能夠利用這短暫的夏天放牛養羊,建立了數千人的定居點,但是到了十三世紀格陵蘭島的氣候突然惡化,維京人的牧場就全都消失了啊,故事到這還算是好理解,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讓人琢磨不透了,島上的因紐特人們在氣候惡化期間靠著吃魚吃海豹就活了下來,但是島上的圍巾人一個不剩全都餓死了,因為他們的族群里面有一條禁忌就是不能吃魚。海報那這個規定就特別奇怪啊,要知道維京人的老家在歐洲對歐洲的維京人來說吃魚是家常便飯呢,那為什么到了北極就不吃魚了呢?有人就推測,可能是因為當初維京人移民到北極的時候,因為吃魚或者是吃海豹,發生過大規模的疾病,所以他們就認為這些動物是有毒的不能吃并且形成了禁忌。但是他們的后人其實并不知道有毒沒毒的事兒,他們只知道不吃北極的魚,這是仙人的規定,是他們文化信仰的一部分,是信仰那就不能違背。啊,至于愛斯基摩人吃不吃,跟他們沒關系,當然了,這并不是這個故事的重點,我想說的是你看啊,一群為驚人,寧可餓死也要恪守這個信仰,甚至連一個小時這大魚或者是吃海豹的人都沒有,但是假如說這島上不是一群人而是一個人。唉,大概率上是不會的,這個人為了活下去,他會嘗試一切的手段啊,看到愛斯基摩人吃魚,他一定也會跟著吃的,類似的故事你肯定看過很多,一個人流浪到荒野的時候,為了活下去,那一定是不惜一切代價的,再比如說換一個場景啊,不管是哪個時代你都會發現,當一個族群遭受危機的時候,總會有人挺身而出,為了族群犧牲自己,那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但是反過頭來,假如這些人不是身處在一個族群當中,他們就是孤身一個人,他們肯定是不會考慮族群的利益的,這跟品質沒有關系,因為族群根本就不存在,那還有什么好考慮的呢,不管是自私還是無私,在沒有族群的情況下這些品質根本就無從談起,當然了不光是積極的品質消極的也一樣,比如說極度只有當你身處一個。比你優秀的群體中它才會產生幻境神的你或者有嫉妒心的你,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群體中存在于你跟這個群體建立的千絲萬縷的關系中。
烏合之眾的作者,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曾經說過,無論什么人,無論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否相同,在他們組成一個群體的時候,他們的情感,思想和行為與他們作為個體的時候是截然不同的,除非組成一個群體,否則個體根本不可能擁有某些念頭或者是情感,你看過去我們都認為人的品質應該存在于人的自身,但事實上這些品質出現的前提是你跟他人建立的關系關系才是這些品質的容器。
著名的西班牙思想家奧特加1。曾經說過,人不是一個自然狀態,而是一段歷史。人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出戲劇。
人生是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需要被選擇和構思的東西,人便存在于這種選擇與構思之中,簡單來說就是你構建什么樣的關系,就是在構建什么樣的自己。
為什么說我連接,所以我存在呢,答案顯而易見了,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眾多身份的集合,而每個身份又都存在于某一段關系當中,所以構建關系本質上就是在構建我們自己的存在,說到這我們算是從正面回答了聯結的價值。
當然想要論證一個東西重要不光得回答,有了他會有多好,還得回答,假如沒有他會有多糟,那么假如失去了跟外界的連接會發生什么呢?第2部分。這個問題,作者認為這會損害一個人的存在感,那乍一聽這個結論你可能會覺得不痛不癢存在感呢,指的不就是曝光度嘛,低一點好像也沒什么吧,唉,說到這我們要先解釋一下
什么叫存在感,過去我們都認為存在感可能就等同于曝光度啊,誰吸引的目光多,誰的存在感就強,但是順著剛才的邏輯,存在感指的其實是我們在建立一段關系的時候,在這段關系當中獲得回應,感知到自己存在時的感受,比如說嬰兒出生的那一刻就建立了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也擁有了自己作為一個孩子的存在感,再比如說結婚雙方在建立關系的同時也擁有了作為丈夫或者是妻子的存在感,而且注意啊,一旦這個建立在關系層面上的存在感受到損害,往往會讓人覺得特。比如說家里有孩子的人肯定都知道。
對一兩歲的孩子而言最可怕的不是你訓他啊,因為你訓他他也未必聽得懂,對他而言最可怕的是什么呀,是你不理他,沒有回應就意味著他會在某種程度上感受不到自己作為一個孩子的存在,產生存在感的缺失,為了確認自己的存在,他會怎么辦啊,更加哭鬧對吧,我來博得你的回應,再比如說啊,不知道你在上學的時候有沒有過這種體驗,老師問了一個問題讓全班舉手回答,但是不管你再怎么努力舉手,老師就是對你視而不見,這個時候你會感覺心里很別扭,但是又說不清楚是個什么感覺,其實這就是存在感受到了傷害,最極端的情況是所有的聯系全都被切斷,這就等于被剝奪了全部的存在感啊,有人說感到世界離我而去啊,大概形容的就是這種絕望。
比如說當年弗洛伊德患上了口腔癌,不能正常。也取得聯系,后來病情加重,他跟外界的聯系就越來越少了,而陪伴在弗洛伊德身邊的就只剩下一條牧羊犬,這是弗洛伊德的朋友送給他的,一直跟他寸步不離。但是隨著病情逐漸的加重,弗洛伊德的口腔組織開始壞死,散發出惡臭,我們知道狗的嗅覺那是異常靈敏啊,從某一天起這條牧羊犬也再沒有進過它的房間了,弗洛伊德的狀態也變得越來越差,最終在1939年弗洛伊德死于自殺,根據他的私人醫生的說法,壓垮弗洛伊德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這只牧羊犬牧羊犬的遠離,切斷了弗洛伊德跟世界的最后聯系,也讓他失去了最后的存在感。
理解存在感就像是精神世界的地基,一旦他垮了,那么這個人的精神也會瀕臨崩潰,所以維護自己的存在感就等于是在夯實精神世界的地基,這是每一個人的本能。
聽到這你可能會說,唉不對啊,有些人好像就不是這樣啊,比如說藝術家,我看到很多藝術家都有點自閉,很少跟外界聯系,難道他們就沒有存在感的需求嗎?
作者認為不是沒有,而是他們建立存在感的方式比較特別,他們不是通過跟人直接連接而建立存在感的,而是通過創作來建立存在感,注意啊,是通過創作而不是通過作品,為什么這么說呢,作者認為不管是畫一幅畫,寫一首歌還是做一首詩,藝術家都是在通過這個創作的過程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外化成一件作品,本質上這就是在建立聯系,在創造存在感,但是這個過程是不會一直持續的,在藝術品完成的那一刻它就終止了,因為藝術品在完成的那一刻它就不再屬于作者了,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你看啊,一件藝術品到底有什么內涵想要。者的什么心情,這些形而上的內容共同構成了他的生命,但是這些內容那哪是作者說了算的,從他完成的那一刻起就變成了所有人一起創造的了。
這個心理過程簡單來說就是你為了跟世界溝通創造了一種語言,這個時候你的存在感是最強的,但是當你說出去的那一刻,聽的人卻把它理解成了另一種語言,這種存在感就消失了,那么怎么繼續讓存在感持續下去呢,很明顯得一直創作,這就是為什么越是獨立越是很少跟外界聯系的藝術家就越會一直創作,作者認為這是他們保持自我存在感的一種方式,換句話說,即使是那些你認為的最孤立的人,他們也一直在用某種方式維持著自己跟世界的連接,因為這關系到他們的存在感,而存在感是一個人最基本。
但是啊,有一種情況是特例的,那就是受到嚴重的威脅和傷害的時候,這個時候出于自我保護,很多人會故意通過某種方式來消減,甚至試著抹除自己的存在感,比如說曾經有一個比利時的心理醫生叫做西溝和西,他在二戰期間被關到了納粹的集中營。
按照我們通常的設想啊,在這么殘酷的環境下,人們應該是抱團取暖,互相安慰對吧,但事實正好相反,根據西格赫西的回憶,在納粹集中營里面他一直恪守著一條準則,那就是絕對不要與人建立關系,一是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今天跟你同步的人明天是否還活著,眼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那實在是太煎熬了。
第2個原因是不跟人聯系會讓你的存在感降低,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那么你身上的痛苦和。也多少會減緩,換句話來說,你抹除了一部分承受痛苦的對象,那么痛苦,自然也就跟著減少了,再比如說作者發現很多在青少年時期遭受過性侵的人在成年之后會產生自虐傾向,自虐發生的比例比其他沒遭受過性侵的人要高得多,作者認為這其實是一種補償現象,受害者在遭受性侵的時候,身體和精神都在承受巨大的痛苦,為了減少痛苦,他們會在潛意識里面試圖關閉自己的存在感,也就是強行告訴自己,我現在不存在承受傷害的不是我,但是當慘劇過后,受害者又會在潛意識里面努力找回自己的存在感,結果有一些人就產生了自虐傾向,他們想通過肉體上的痛感來告訴自己此時此刻我是存在的。當然了,這是一個極端的特例。
但是從中我們能夠看出存在感是一個人最底層的需求,不管你是誰,曾經經歷過什么對存在感的需求都是一直存在的。
假如失去了跟外界的連接會發生什么結論是會傷害一個人的存在感,而存在感是一個人最本質的需求之一。
說到這你可能會問,既然聯結這么重要,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樣跟世界建立有效的連接呢?
是不是連接的人越多就越好呢,網上那么多網紅達威明星有那么多人關注,是不是就意味著他們已經建立了足夠的連接了呢?啊,類似的疑問還有很多,
其實在這本書里作者給了一個標準,我覺得可以回答所有這些疑問,那就是是否建立了足夠的連接,不是看你認識的人夠不夠多,而是看你是否給他人提供了價值,你看有些人明明很低調,在媒體上的曝光也不多,但是他的存在感就非常的強,比如說袁隆平屠呦呦,這是因為他們為他人貢獻了足夠的價值。
因為創造價值。跟他人的關系就更深入了,因為關系更深入,所以他們的存在感也就更強了,歸根結底連接不是你覆蓋的廣度,而是通過創造價值嵌入到這個世界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