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1】佛系養蛙“太牽掛”
最近,一只青蛙火遍全網。沒錯,它就是“旅行青蛙”。領養一只后,記得時看看它在干嗎,不記得也不會怎樣,反正是一款純消遣的放置類游戲,只要你幫它歸置好行囊,它隨時可能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個人吃飯游行,到處走走停?!?。作為玩家,能做的除了收割家門口的三葉草、弄些食物裝備給它,準備好行囊之外,大部分的時候只是默默地看著它吃飯、學習、玩耍,或者干脆啥也干不了,只能對著屏幕干瞪眼,等著它再次回家。
優哉游哉的游戲,與近來網絡流行語的當家花旦“佛系”一詞看淡一切、怎么都行的意思頗為貼近,于是這款游戲亦被熱炒為佛系養蛙。什么叫佛系?講的便是一切隨緣。這句一語道破天機的話,扯出了多少父母對游子的牽掛。你想啊,你養了一只蛙,每天它干什么,是吃飯看書,還是寫日記做手工,什么時候出門又什么時候歸家,都隨緣,都非常的佛系。游戲沒有任何目標,這對許多玩膩了“打怪升級”的玩家來說,簡直是一股清流。
關鍵是這種游戲設置的隨機性,是不是和生活有點兒相似?游戲中的小蛙有木有很像我們的小娃?天下武功,唯萌不破。尤其是小蛙這么有愛的萌相,想不厲害都難。難怪,網絡上爭先恐后地涌現了那么多等待小蛙回家的“出家人”。養兒方知父母恩,自從養了青蛙之后,不少網友表示終于明白了自己的父母。無論游戲設計者的初衷是否有此意,但至少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地激起了大家的母性,也引起了許多同人的自創與反思。
網友的各種吐槽更是奇葩:“寶貝,你寫日記寫了一下午,寫論文呢?”“哇噻,居然看到有一只蛙和一只女蛙共枕眠!”“下午它一直乖坐在家默默看書時,老想著讓它出去,等它真出去了我又不停點開看,老想著它怎么還不回來。這個游戲真是太寂寞了!”可憐天下父母心。世上的愛都期盼相聚,唯有父母的愛是為了分離。教孩子學會一身本領,直到可以獨立打拼就安心放手了??v然,眼看孩子走天下,心中日夜多牽掛。但,這就是一代代的傳承。
一切隨緣皆是緣,將心比心愛滿天。佛系養蛙,幾多牽掛?不要急,慢慢來哈。
【2018-02-01】迎風綻放“小歌星”
1月22日,藝堂課與糖果聯袂策劃組織的2018唱響新聲線上青少年歌手大賽正式上線,開始接受網友票選。情人節前后,評審團還將對選手進行專業評分,最終聯選出前十名。
藝堂課企劃部的柳老師在朋友圈里說:每個小朋友都很優秀,我們大年紀的時候,沒有去過錄音棚,也羞于唱歌,更談不上多才多藝??墒撬麄冞@么小,就知道自己的愛好,勇敢表現,熱愛音樂。每個小朋友都很棒,也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支持這些可愛又勇敢的小選手~
嗯,可不是么,俺們小的時候,小伙伴們只會玩玩捉迷藏、跳房子、掏鳥窩、撈魚蝦啥的,吹口琴、大合唱之類的,就算是很高大上的才藝了。那時候,大人孩子整個社會的文化生活和娛樂項目都少得可憐,很少有獨唱、獨奏、獨演的本領,更不要說培育什么文藝細胞了。
哪像現在,各種群眾造星的海選平臺層出不窮,“中國好聲音”“舞林大會”“詩詞大會”“最強大腦”“一站到底”“吉尼斯之夜”“我要上春晚”……每個孩子都像小花苞、小花蕾,不怕沒機會,就怕不儲備,只要儲備好才藝的基本功,加上勤學苦練,總有發光出彩的舞臺,總有迎風綻放的一天!
俺家的35號小選手,上榜不到七天,票數已經破千,在家人完全沒有通過朋友圈或好友群拉票的情況下,這個階段性成績已經非常令人滿意了。看來,不僅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耳朵也是清醒的,唱得好不好,票數會說話。當然,排名高居前列、甩開我們好幾條大街的72號、16號選手胡玲溪、秦方小朋友,底下送“掌聲”“獎杯”“金話筒”的人已經排起了長龍,TA們演唱的《天之大》還真是蠻好聽的,我也實事求是地為他送上了“人氣”。
無論年前會結果如何,這次參賽都是一次美好的經歷。因為練習生的訓練正引導著孩子走進聲樂的大門,而正在學唱《我相信》的孩子也在學習聲樂的道路上變得越來越從容。這份敢來錄音參賽的勇氣與自信,比什么都珍貴!
【鏈接】林杰睿正在參加2018唱響新聲線上青少年歌手大賽
http://wx.miuse.cn/app/index.php?i=3&c=entry&do=item&id=7&nameid=35&m=picvote
【2018-02-01】回首舊文“評論集”
突然有種回望的沖動,于是隨手翻閱起諸多故紙堆的評論。
xls73011評論:你的累累碩果讓人驚嘆,這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堅持、刻苦、勤奮、奉獻,這一切碩果的背后,是無數個不眠之夜,無數個閑暇時光,有付出就會有收獲。你是頻道的驕傲,更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姚立評論:專業因為專注,輝煌因為勤奮。一個始終在學習的人,一個始終在奔跑的人,一個把寫作當做事業干的人,一個在堅持中獲得成功的人。我感受到了夢想的力量,感受到了一股激發人前進的力量!
王良領評論:網上到處看到林編輯的影子。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向強軍目標奔跑的勇士,有一種把信送到亞細亞人的精神。林編輯一書的語言非常生動,可讀性強,啟人心志,值得我們仔細品讀!向林編輯學習!
江貽軍評論:作為一個跨界融合的寫手,在干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能夠在網絡思想工作中綻放光彩,實屬不易,實在難得,這或許是一種熱愛,或許是一種執著,或許是一種使命,或許是一種責任,或許是一種精神!
發帖專家評論:林編輯辛苦了!作為編輯甘愿為廣大投稿人做嫁衣,成就了我們廣大投稿人的美麗,實現了我們的愿望。正是你們的默默付出和耕耘,我們的好文章層出不窮,廣大網友的點贊聲滔滔不絕。好樣的,為你點贊!
山水映客評論:林編輯的經歷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筆財富,有精神的激勵,有經驗的吸收,有方法的汲取,更有哲理的感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路目標一路喜悅,林編輯的經歷啟迪我們:只要超越自我,就能結成碩果!
nmwq對《軍旅寫作需要“三心”》一文評論:真是茅塞頓開,感謝林老師,現在寫寫畫畫,越寫越感覺底蘊不足。原來是因為讀的少!一位游客對《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一文評論:驀然回首,自己已在忙碌中丟失了那份寧靜致遠的心境,早間的初夢,遺忘于九霄。謝謝您,讓我在迷失中找到自我!另一位游客則說:每次看到你的文章,都感覺是一種享受。接地氣、有思想……更有人單刀直入:我要拜師!
漫步網絡舞倪裳,追夢文字在路上。我將繼續為夢向前沖!
【2018-02-01】曬曬網友“留言簿”
林子漫筆“微日記”寫了這么久,漸漸有了規模效應,也漸漸收到一些回應。無論是編輯加注的按語,還是網友跟帖的評論,都令我心存感激。因為大家的關心和支持,以及一些小小的鼓勵,這些都會化作我繼續寫下去的強大動力和堅毅勇氣,去面對每一個夜深人靜,去迎來每一個日落天明。
一位網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因為包括我自己,在初讀微日記系列作品都會有這種感受。網友 ghj海軍 留言于2017-6-6 21:09:20 對《林子漫筆“微日記”(416-420):告別鶴城“感慨多”》一文的評論:以前也看您的作品,實在話不是很關注,覺得日記如此星星點點怎么能算文學。可當我今天沉靜下來翻看你的一系列作品后才真正知道,你這應該算是大文學或者大作。首先堅持就很難,再者堅持一種模式就更難,再者一種模式下生成的感覺卻總有不斷閃爍的光芒我覺得就更加的難了。我總是不斷的選擇一些好的事例和典故去寫文章,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只喜歡吃甜的孩子一般。而文學似乎真正在記錄和融進你的生活里、骨髓里,才可以隨時隨地散發這異香。
另一位網友的留言很有鞭策性,讓我有種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緊迫感,不敢辜負大家的關心與支持。網友 渝夫 留言于2016-12-26 10:29:45 對《林子漫筆“微日記”(296-300):翻開日記“三百頁”》一文的評論:我的天,文斌老弟的日記竟然寫到300了!不只是感佩,更有小小的崇拜。
還有一位網友的留言更是點到了林子漫筆微日記系列的精髓。網友 宮明山 留言于2016-5-5 22:32:59 對《林子漫筆“微日記”(136-140):人生需要“愛的熱”》一文的評論:小生活,大感悟,點贊!
大家的回應各種各樣,想要總結舉“栗子”時,肯定是難以挑選的。就像逛商場,花花綠綠的商品令人眼花繚亂,難以取舍。我只好橫下心來,粗略掃一遍,大致選幾條,不敢深研細究。我知道,一定還有更智慧更出彩更有內涵的留言被我掛一漏萬,希望沒被選到的朋友能夠原諒我,并繼續關注林子漫筆“微日記”咯。謝謝!
【2018-02-01】日記翻開“六百頁”
林子漫筆“微日記”,本來只是一種以流水賬方式記錄生活見聞和點滴感悟的想法。沒想到自從2015年金秋九月開始醞釀并于翌月正式推出系列微日記之后,竟然堅持了兩年多時間,寫下了六百篇微日記!
一路走來,“林子漫筆”漸漸在網上彌漫開來。隨便用什么搜索引擎,只要搜一下這四個字,豆瓣、簡書、微信號、百家號、今日頭條以及其它相關的網頁文章便鋪天蓋地,充斥整個屏幕,而且往后翻N多頁也翻不完。
600,這個數字不大也不小。它比60的及格線高了10倍,可依然不能說明它已夠格去炫耀。因為比起億萬級別的現象級數據,它不過是九牛一毛。只不過,回顧起850天、600篇、50萬字這組數據,心海里確實翻涌著陣陣浪濤。
從最初的《【2016-03-01】微日記的“一百篇”》,到《【2016-07-20】似水流年“莫辜負”》《【2016-12-25】翻開日記“三百頁”》《【2017-05-01】白駒過隙“四百匹”》《【2017-10-01】日記翻開“五百頁”》,直至今天的《【2018-02-01】日記翻開“六百頁”》,每次數字的更迭,都意味八九萬字的堆疊。
從陸陸續續豐富公眾號多圖文、多媒體表現形式,到接二連三獲得原創保護標識、贊賞留言功能,從一窮二白的創作,到始終如一地堅持,太多太多的努力值得內心銘記。即使無人鼓掌,也要優雅謝幕,感謝自己的堅持與付出。
有一份驚喜記憶猶新。前年父親節前夕,《中國婦女報》刊發的《有一種父愛叫軍爸》的散文中有這么一句鉛字:“2015年開辦‘林子漫筆’微信公眾號以來,我又以‘微日記’形式發表《千金落地滿堂喜》《回歸父親承諾書》《七歲看老離弦箭》等多篇親子文章。”算是官方確認了我的這個微信公眾號的名分。其實在我心里,林子漫筆自從三年前的二月開始醞釀起,就一直像我的又一個孩子。這一點不容置疑,這個名分也永遠不會消失。
林子漫筆“微日記”寫了這么久,似乎已經成為一分習慣、一個品牌、一種氣候,真有點兒停不下來的節奏。或許,我真的會堅持走下去,再接再厲地向七百篇、八百篇、九百篇努力進發,為書寫人生的一千零一夜而繼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