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喜歡看書寫作的前端西瓜哥。前段時間我看了本叫做《輸出力》的書,對如何提高寫作水平有了一些感悟,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數量比質量更重要
如果你是個初學者,相比質量,你應該更注重數量。要做的是不斷迭代,高頻率地發表一些短的內容。有暇疵也無妨,關鍵是要找到感覺,找到寫作的樂趣,形成正反饋。
而不是看到別人公眾號的優秀長文章,你兩眼冒光,想立刻也寫出一篇同樣的高質量文章,然后花了一周nai zhi一個月打磨,最后打磨不動放棄了。你看,正反饋都沒有建立起來,人就沒了。
當你還只會走路的時候,就想著跑 10 公里的長跑,那是不可能的。首要任務是去跑步,先嘗試 1 公里,每天都堅持,并一點點增加路程,終有一天也可以輕松完成 10 公里的長跑。
量變引起質變,樸實無華的事物發展規律。
輸出倒逼輸入
要提高做事的效率,需要強烈的動機和明確的方向。
如果你被布置了一個寫讀后感的任務去看書,你就會比以往要更認真地去看這本書,因為你的目標很明確。如果你漫無目的,抱著輕松的心態去看,那只能算作消遣,不消幾天就忘得差不多了。
有些人看了很多書,還做了思維導圖,并為此洋洋得意。但如果被問到他某本他看過的書講了什么東西,他從中學到了什么東西,他一時半會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因為他只是看書,摘錄其中的句子到思維導圖,他沒有自己的有效思考和再生產過程,沒有去通過輸出來鞏固知識。
這里有個建議,就是我們看書的時候,每看完一章后可以寫一段簡短的讀后感。讀后感不要求大而全,可以針對其中某幾個你覺得不錯的觀點用自己的話講解出來,可以再進行擴展思考、聯系實際舉一反三,這樣就能記得更牢些。我是這么做的。
提供新知比堆砌辭藻更重要
文章不一定要足夠華麗,只要提供新知識讓讀者有所收獲就是好文章。
內容空洞的文章,語言再優美也只是無病呻吟。剛起步時,不要把精力花在堆砌辭藻上,而是應該有感而發,嘗試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考和觀點。當然這也需要你肚子有一定的墨水,也就是需要有輸入來支撐。
所以對于初學者,更重要是不斷地從輸入中提取知識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然后通過文章的方式表達出來。
內容才是王道,寫作技巧只是錦上添花。
只輸入不輸出,就只是個書呆子
有些人很喜歡讀書,讀的書很多,但他不去輸出:不去和別人談論,也不去寫文章,看起來就顯得木訥、不健談。這時候我們將不吝惜地賦予他 “書呆子” 的稱號。但如果你和他去討論他熟悉的主題時,一開始他會結結巴巴,然后就會侃侃而談,說出不少深刻的見解。
別光只顧著輸入,輸出也是非常重要的。
給自己合適的壓力
人人都有拖延癥,要堅持日復一日地寫文章并不是簡單的事情。要達成這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給自己合適的壓力。死線永遠是第一生產力。我們可以參加打卡群,設置寫一篇文章的最后截止時間,期限內完不成就發紅包。
一些輸入的方式
首推的當然是讀書,每天堅持讀書,潛移默化就能學到很多新知識,對自己的思維方式很有幫助。一些剛讀的內容也可以馬上轉換為輸出,提高知識的周轉率。
然后是擁抱熱點,熱點會火必然有它的原因,不妨去思考然后去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能更容易地獲得別人的討論和反饋。舉個極端例子,如果你現在才寫 08 年北京申奧成功的文章,別人看到你的文章標題就不會有一丁點的點擊欲望。
此外,我們也可以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其中職場就是不錯的素材。
行動起來
想的再多,說得再多,不行動起來也只是空中樓閣。如果你想提高寫作水平,就不要有太多顧慮,寫就完事了。寫得差也沒有關系,沒有人生來就會跑步的,先去跌倒幾次,在摸爬滾打中摸索出道路,并不斷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