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夜,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1.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
2.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人究竟為什么要尋求別人的認可呢?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受賞罰教育的影響,阿德勒嚴厲批判這種賞罰式的教育,在賞罰教育下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還會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假如你不為自己而活的話,那誰會為你而活呢?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過于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請你記住,假如說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也不可以發怒。
得到了認可,就真的會幸福嗎?獲得了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就能體會到幸福嗎?想要取得別人認可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采取滿足別人的期待這一手段,這其實都是受如果做了恰當的事情就能夠得到表揚這種賞罰教育的影響,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標成了滿足別人的期待,那工作就會變得相當痛苦吧!因為那樣就會一味在意別人的視線,害怕別人的評價,根本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來接受心理咨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的,反而很多人是苦惱于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那么您是說要我做一個任性自私的人嗎?并不是旁若無人的任意橫行。要理解這一點,需要先了解阿德勒心理學中的課題分離這一主張。
3.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被這種強制性的手段強迫學習,那你最終喜歡上學習了嗎?很遺憾沒能喜歡上。當眼前有學習這個課題的時候,阿德勒心理學會首先考慮這是誰的課題,孩子學不學習或者跟不跟朋友玩,這原本是孩子的課題,而不是父母的課題,因此,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不干涉他人的課題。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如果孩子選擇不學習這個選項,那么由這種決斷帶來的后果,例如成績不好,無法上好學校,最終的承擔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說學習是孩子的課題。阿德勒心理學并不是推崇放任主義。放任是一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態度,如果就學習而言,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在他想學習的時候,父母要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絕不對孩子的課題妄加干涉,在孩子沒有向你求助的時候,不可以指手畫腳。阿德勒心理學的心理咨詢輔導,認為被輔導者是否改變并不是輔導顧問的課題。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倘若無視本人的意愿而強迫其改變,那結果只會是日后產生更加強烈的反作用,所以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4.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
假如先生您的孩子避居在家,您會怎么辦呢?首先我會斷定這是孩子的課題,對孩子的閉居狀態,不妄加干涉也不過多關注,而且告訴孩子,在他困惑的時候,我隨時準備給予援助,如此一來,察覺到父母變化的孩子,也就不得不考慮一下今后該如何做這一課題了??鄲烙谂c孩子之間的關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認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總之就是把孩子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總是只考慮孩子,而當意識到的時候,他們已經失去了自我。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正因為是關系緊密的家人,才更有必要有意識的去分離課題,信任這一行為也需要進行課題分離,信任別人,這是你的課題,但是如何對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對方的課題,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別人的話,那就變成粗暴的干涉了。干涉,甚至負擔起別人的課題,這會讓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為自己的人生而苦惱,這種苦惱源于人際關系,那首先請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然后請丟開別人的課題,這是減輕人生負擔,使其變得簡單的第一步。
5.放下別人的課題,煩惱輕輕飛走。
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人,為什么會如此在意別人的視線呢?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因為你還不會進行課題分離,想想那位婆婆說的,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那句話!她的話一語道破了課題分離的核心,看到你的臉的別人怎么想,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上司討厭你,而且毫無理由的討厭你,如果是這樣,你就沒有必要主動去迎合他,按道理來講是這樣,可是如果被頂頭上司疏遠的話,那就無法工作,這也是阿德勒所提到的人生謊言,因為被上司疏遠,所以無法工作,我工作干不好,全是因為那個上司。說這種話的人其實是搬出上司來作干不好工作的借口,因為有那樣一個上司,所以無法好好工作,這完全是原因論,請不要這樣想,而是要反過來這樣看,因為不想工作,所以才制造出一個討厭的上司,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6.砍斷格爾迪奧斯繩結
命運不是靠傳說決定,而要靠自己的劍開拓出來,我不需要傳說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劍去開創命運!
像這樣盤綜錯節的繩結,也就是人際關系中的羈絆,已經無法用普通方法解開了,必須用全新的手段將其切斷!課題分離并不是人際關系的最終目標,而是入口,要想構筑良好的人際關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距離太近,貼在一起,那就無法與對方正面對話,伸手即可觸及,但又不踏入對方領域,保持這種適度距離非常重要。我們既不可以尋求回報,也不可以受其束縛!有些情況下不進行課題分離,而是干涉別人的課題會更加容易,例如孩子總是系不上鞋帶,對繁忙的母親而言,直接幫孩子系上要比等著孩子自己系上更快,但是這種行為是一種干涉,是在剝奪孩子的課題,而且反復干涉的結果會是孩子什么也學不到,最終還會失去面對人生課題的勇氣!阿德勒說,沒有學會直面困難的孩子,最終會想要逃避一切困難。
7.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
按照別人的期待,生活會比較輕松,因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了別人,比如走在父母鋪好的軌道上,盡管這里也會有各種不滿,但只要還在軌道上走著就不會迷路,但是如果要自己決定自己的道路,那就有可能迷路,甚至也會面臨著該如何生存這樣的難題,是選擇別人的認可,還是選擇得不到認可的自由之路,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意別人視線,看著別人的臉色生活,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這或許的確能夠成為一種人生路標,但這卻是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為什么要選擇這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呢?你用了認可欲求這個詞,總而言之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討厭,但是請你這樣想,為了不被任何人厭惡,需要怎么做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時??粗鴦e人的臉色,并發誓忠誠于任何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但是此時有一個大矛盾在等著你,因為一心不想招人討厭,所以就發誓忠誠于全部十個人,這就像陷入民粹主義的政治家一樣,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諾能做到,負不起的責任也一起包了。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分離課題并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干涉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沒有任何理由不可以過自己喜歡的人生,選擇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著自由活在當下的年輕人就會批判其享樂主義,當然,這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種人生謊言,選擇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會說這樣的話,相反還會鼓勵年輕人要勇于爭取自由!
8.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沒有人愿意故意招人厭,雖說如此,但不管我們怎么努力,都既會有討厭我的人,也會有討厭你的人,不想被別人討厭,這對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沖動,近代哲學巨人康德把這種欲望稱作傾向性,那么按照這種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沖動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滾下來的石頭一樣生活著,是不是自由呢?絕對不是,這種生活方式,只是欲望和沖動的奴隸!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向上推的態度。也許認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欲望,那么難道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就要一直從斜坡上滾落下去嗎?難道要像滾落的石頭一樣不斷磨損自己,直至失去形狀變成渾圓嗎?這樣產生的球體能叫真正的自我嗎?根本不可能,也就是說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是說要去故意惹人討厭,或者是去作惡,這一點請不要誤解。既不是自以為是,也不是將錯就錯,只是分離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課題,并且應該喜歡我或者我已經這么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似的思維,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歡的人生和有人討厭自己的人生,這兩個選擇讓我選的話,我一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后者,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的生活。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一旦擁有了這種勇氣,你的人際關系也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
9.人際關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認為,因為那時候被打,所以關系不和,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的想法,如果站在阿德勒目的論的立場上,因果論的解釋就會完全倒過來,也就是說,我為了不想與父親搞好關系,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記憶。對我來說不修復與父親之間的關系更合適,因為如果自己的人生不順利,就可以歸咎于父親,這其中有對我來說的善,也許還有對封建的父親的報復,這一點可以從人際關系之卡的這個觀點來進行考慮,只要是按照原因論,認為因為被打,所以才與父親不和,那么現在的我就只能束手無策了,但是如果認為因為不想與父親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記憶,那關系修復之卡就會握在自己手中,因為只要我改變目的,事情就能解決,當我下定休復關系之決心的時候,父親擁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怎么看我,對我主動靠近他這件事持什么態度,等等,這些與我都毫無關系了,即使對方根本不想修復關系也無所謂,問題是我有沒有下定決心,人際關系這卡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的變化不是為了改變父親,那是一種想要操縱別人的錯誤想法,我改變了,發生變化的只是我,作為結果,對方會怎樣我不知道,也無法左右,這也是課題分離,也許很多情況下對方不得不改變,但那不是目的,而且也可能不會發生,總之,把改變自己當成操縱他人的手段,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想法!如果被認可欲求所束縛,那么人際關系之卡就會永遠掌握在他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