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設置》| 董晨宇解讀
《議程設置》| 董晨宇解讀 關于作者
馬克斯維爾·麥庫姆斯,美國傳播學研究的領軍人物,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新聞學院終身教授。他從事輿論研究已經超過40年的時間,并在2011年獲得了世界輿論研究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麥庫姆斯在1972年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這也是迄今為止傳播學領域影響力最大的一項研究。
關于本書
本書是麥庫姆斯親自為議程設置理論繪制的一張學術觀光地圖。在書中,麥庫姆斯從政治學、傳播學和心理學的視角出發,為我們解釋了大眾媒體如何塑造輿論,以及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這本書為我們重新思考大眾媒體的社會功能提供了嶄新的視角,也告誡我們應該用更加謹慎、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媒體與新聞。
核心內容
本書的思想核心是,因為現實的復雜性程度太高,人們的思維能力又非常有限,所以就不得不求助大眾媒體獲取信息。大眾媒體對一個問題的報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公眾認為是當前最重要的問題。這樣一來,大眾媒體就可以通過精心挑選報道的內容,來影響人們的認知、態度和行為。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關于議程設置理論
在這本書里,最為核心的思想是1972年提出的“議程設置理論”。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媒體報道了什么,人們就關注什么,媒體對一個話題的報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人們認為是當前最重要的問題。
在那之前,傳播學者普遍認為,大眾媒體對輿論的影響力非常有限。議程設置理論顛覆了這一認知,它認為大眾媒體可以通過精心挑選報道的內容,來操控我們對現實的感知。例如研究者發現,在越南戰爭中,當美軍向越南派兵減少的時候,媒體的報道卻在增加,當派軍增加的時候,報道卻在減少。媒體的報道和現實情況正好相反。但是,公眾對于越南戰爭重要性的評價,卻緊緊跟隨著媒體報道的數量。也就是說,并不是現實在影響公眾的判斷,而是媒體創造的現實,真真切切地左右著輿論。
二、與世界的復雜性相比,人類的思維能力非常有限
作者認為我們生活的環境是如此迂回復雜,只能依靠媒體幫我們清理線索。這也是議程設置理論能夠發揮作用的原因。
對于人們來講,了解周圍的環境是一項基本的安全需要。不過,在現代世界中,與人們所處環境的復雜性相比,人們的思維能力實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們在做判斷時,就不可能考慮得面面俱到,只能通過腦海中最先想到的記憶碎片來進行思考。決定哪些碎片在我們腦海中最先閃光的,正是大眾媒體。大眾媒體在人與現實環境中間,就像一個搬運工,現實環境發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它就挑選一些記錄下來,然后轉交給我們。這時,大眾媒體對一個問題的報道量越大,在我們的記憶中就變得越重要,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也就越容易首先想到這件事。這就是議程設置理論能夠發揮作用的原因。
三、關于鋪墊效果
麥庫姆斯認為,大眾媒體可以引導人們想什么問題。美國學者艾英戈則認為,不僅如此,大眾媒體還能引導人們怎么想這些問題。
在對美國總統大選的研究中,艾英戈發現,美國人在評價一位總統候選人時,往往會憑借自己的第一感覺,也就是他們腦海中最重要的政治話題。當電視新聞里大量報道美國的經濟問題時,選民的選票就傾向于投給在經濟方面提出宏偉藍圖的總統候選人,因為他們會覺得這個問題是最重要的。新聞會格外強調國家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同時忽略另外一些方面。通過這樣一種策略,媒體把選民的政治判斷限定在了一定范圍之內,操縱著選民怎么去想這個問題。艾英戈將這種現象稱為“鋪墊效果”。因為選民無法理解眼前的這個世界,那么,媒體就幫他們鋪好一條路,讓他們朝這個方向思考問題。
四、關于邪惡世界綜合征
美國學者格伯納在議程設置理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他發現那些經常看電視的人,往往更容易患上“邪惡世界綜合征”。大眾媒體出于吸引眼球的目的,往往都很喜歡報道聳人聽聞的犯罪新聞。電視中出現暴力的幾率,實際上要遠遠高于現實。這樣一來,那些經常看電視的人,就會因此認為暴力是這個世界的常態,認為他們的生活環境非常可怕,處處都隱藏著危險。格伯納稱之為“培養效果”。
金句
1.大眾媒體對一個問題的報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公眾認為是當前最重要的問題。所以,影響公眾做出判斷的,往往并不是現實本身,而是媒體創造的現實。
2.公眾如同坐在劇院后排的聾啞觀眾,這些人本應該關注舞臺上展開的故事情節,但卻實在無法讓自己保持清醒。他們生活在一個看不清、搞不懂,也辨不明方向的世界里。
3.新聞會格外強調國家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同時忽略另外一些方面。通過這樣一種策略,媒體把選民的政治判斷限定在了一定范圍之內,并借此操縱著選民的思考方向。
4.因為電視中呈現暴力的幾率遠遠大于現實生活,經常看電視的人往往更容易患上“邪惡世界綜合征”。這些人會傾向于認為他們生活的世界非常可怕,處處都隱藏著危險。
撰稿:董晨宇腦圖:摩西轉述:孫瀟
5366人寫了筆記
寫想法 復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