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順序式學習法
特點:實操性強。
與三步式學習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順序式學習法。順序式學習法很常見,比如在學校里跟著老師的進度聽老師上課,比如上物理數學課,總是先學公理,后學定理,最后學習案例來學習,比如自學課本時從頭到尾慢慢學習。不是說這種學習方法有問題的,而是其缺點會給我們帶來一些麻煩:
1.枯燥、難懂
按照順序式學習方法,這意味著你在前面很長時間的基礎學習階段中,你看的都是很基本的概念介紹,你會覺得非??菰餆o聊,很難理解。
【例子】:學習ppt。市場上教人學習ppt的書籍,往往在前篇過分著重基礎概念的介紹。但對新手來說,新手對ppt不是很了解,這些內容就會使他覺得很難、枯燥,并且覺得自己沒有信心把ppt學好。
2.不解、迷茫
在學習過程中你會覺得很失望。
【例子】:我們學習ppt是為了做好ppt,一學習就知道怎么動手做ppt,但是一上來就是基礎概念,就會不解這些東西有什么用。
你進入一個新領域的時候,你對于這個領域的所有概念都是缺乏感性認識的。何為感性認識?就是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知道理論這個點在實際操作中是怎么用的,到底有什么價值。
一開始順序式學習時,你不得不從基礎概念這些很抽象的東西開始學。這樣導致的結果是:看書上的概念好像是理解了,但其實你是似懂非懂的。因為你理解的這個意思沒法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例子結合起來,它的意思是很抽象很空泛的。在順序式學習中,你會經常處在這種狀態中。
要注意的是,基礎概念不是不重要——事實上是很重要的,而是說,對于毫無基礎的新手,一開始就扎入概念的海洋中,對長期的學習不利。
3.沒有正向激勵
順序式學習是很容易半途而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正向激勵,即讓我們感到身心愉悅的東西。
學習是可以有正向激勵的,以下為兩種情況:
(1)時刻了解學習進度:
如果我對我的學習過程是有整體認識的,那么每學完一些東西,我就知道自己又往前走了幾步,自己又進步了。而且我還清楚,后面還有哪些東西等著我去學。這樣一種時刻了解自己在進步的感覺是會讓人覺得身心愉悅的。
(2)能夠靠學習解決問題:
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你學習一些知識,立刻能解決一些以前解決不了的問題,你就會認為我學習是有效果的,我達到了我的目的。這也是一種正向激勵。
對于順序式學習,以上兩種情況是很難得到的。順序式學習是從頭到尾學習,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學習進度,不知道后面將要學什么,難度大概如何,所以你永遠處在一種看不清未來的狀態,不知道終點在哪,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搞定,就得不到正向激勵。順序式學習,很難解決問題。因為任何教材往往在前面介紹基礎概念,不會和現實中具體的問題關聯起來。因此很可能在你學習的前30%-50%的過程中,你都沒法解決問題,也就得不到正向激勵。
二、三步式快速學習法(核心內容)
【概念】:通過三個步驟達到比較好的學習效果。
1.第一步:快速建立領域整體認識
領域:我們將要學習的領域
(一)整體認識的重要性:
盲人摸象的故事的寓意是:如果我們想了解一件事物,一開始就扎根于細節,很難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人摸到大象的腿就以為大象是柱子,摸到大象的尾巴就以為大象是繩子,摸到大象的耳朵就以為大象是扇子。因此了解整體對我們建立對這個領域的正確認識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1).要了解一個事物,必先正確認識其整體。
(2).我們了解了一件事物的整體,對于我們了解其細節是有幫助的。
知識是網狀結構,則整體認識就更加重要。
我們之所以要學習,可以認為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都是新事物,因此我們不了解它們。在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整體認識,而非扎根于細節。
(二)具體怎么做?
比較好的方法是:目錄繪制法。
步驟:
(1)找到規范教材;
根據我要學習的領域找到比較權威、全面、規范的教材。
有兩大類教材:
i,基礎類:針對新手,內容會由淺入深,比較全面。
ii,應用類:默認讀者已經具備基礎知識,去進行一些實際的案例、應用和難題的解決的。
新手入門要找基礎類的教材。
(后續課程詳細介紹此部分內容)
(2)閱讀目錄,繪圖;
找到規范教材后,首先詳細認真地閱讀目錄,至少看幾遍。
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及目錄的內容,相應地繪制成該教材知識點結構的思維導圖。
(3)速讀;
繪制完思維導圖后,再把它看一遍后,快速把整本教材看一遍(除了大部頭,耗時大約一小時,可能更短,也可能更久。)。注意這種速讀不強求完全理解教材內容,可以說是囫圇吞棗,講求速度,但要保證每一頁你都看過。
(4)再次閱讀目錄及圖;
速讀完后,回憶一下全書大概講了什么內容,再看一遍目錄以及你畫的思維導圖。
(5)默認繪圖;
合上書,放好思維導圖,根據自己的回憶,自己去畫一遍思維導圖,能畫多少畫多少,不求太準確。
(6)修改優化;
若是畫得慘不忍睹,那就再回過去看目錄,再合上書,再修改優化,直到和最初的思維導圖差不多為止。
(三)六個步驟可以達到的效果:
(1)了解全貌
通過閱讀目錄,繪制目錄的思維導圖以及速讀這本教材,可以幫助你快速了解這本教材告訴你的所有知識的一個模糊的、大概的、整體性的面貌,這對你的后續學習大有裨益。
(2)了解結構
繪制的思維導圖可以反映出這本教材的各知識點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能建立起一種模糊的知識網絡。
(3)感性認識
一本教材前面通常介紹一些枯燥抽象的基礎概念,而后面會介紹一些實際的案例,而你速讀一遍后,可以對兩者建立模糊的感性的認識。你大概知道前面的基礎概念是怎么應用到后面的案例中。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
a。目錄是精華,是最核心知識點的高度概括。
b。目錄有結構,有層次。用思維導圖繪制出來后,相當于把教材的邏輯關系畫出來并可視化,也相當于畫出書本的知識網絡。
c。通過速讀使前后關聯,做到感性認識
d。速度完后,再讀做對比,目錄是整本書的骨骼網絡,相當于把骨骼和整體做對比,從而加深印象。
e。再畫避遺忘:自己畫思維導圖并做調整優化,使得通過速度建立起來這些結構性的知識點深化,避免遺忘。
同時還能解決的問題(順序式學習的三大困擾):通過速讀,你看到了前面的基礎概念如何運用,也知道了他們在知識網絡結構中的大概位置,由此不再覺得枯燥難懂、不解迷茫。因為建立了整體認識,你隨時知道自己的學習進度,會形成正向激勵。
但要注意這種整體認識是模糊的,對概念和操作的理解是膚淺的,容易遺忘。因此需要后續步驟來鞏固這些整體認識,深入學習知識。
2.解決問題為導向,感性了解知識點,初步構建網絡
我們通過第一步獲得的知識是干燥的,缺乏自己的理解,這時就要帶著問題去深化理解概念和知識點。
綜合性的案例:要用到很多知識點來解決的案例。(教材最后部分往往會有這種案例)
在第一步中的速讀,我們可以大概知道教材中的案例分布在哪。當你養成這種速讀式學習后,你也可以養成一種看到案例就折角做記號的習慣。
步驟:(從第一個最簡單的案例開始以下的步驟)
(1)搜集整理案例
(2)嘗試解決問題
(3)復習模糊知識點
(4)最終解決問題
(5)寫下解決問題
速讀階段看到案例就做記號,案例代表一個問題,把該案例拿出來,先不看書上的解法,按自己速讀所得的知識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看能不能解決。有以下兩種情況:
A。完全沒有頭緒:看一眼書上的答案,獲得一種解決思路。(進入第二種情況)
B。有大概的思路(不可能完全解決問題,因為只是速讀,不可能真的完美解決問題),但相關知識點模糊,記憶不清。但你經過速讀大概知道這些知識點在哪,就翻開書,去復習模糊的知識點,弄清楚后,再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遇到下一個模糊的知識點,就重復該過程,直到最終解決這個問題。之后就再重溫一遍解決問題的全部過程,然后寫下所有解決問題的所有知識點。
一句話總結:你一開始學習不要扎根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是要帶著問題找解決辦法來學習,這樣學習速度才快。
這種方法會給人五個收獲:
a。原來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感性生動
b。每解決一個問題,都需要若干知識點排列組合成網絡,這樣構建了一個小型的知識網絡。
c。每解決一個問題,你就很有成就感,得到大量正向激勵
d。通過解決問題,你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加深了。部分知識從非工作記憶區向工作記憶區遷移。
e。你是帶著問題去學習的,每解決一個問題,你掌握的這種解決辦法對你的實際工作帶來巨大的幫助
這就是案例式學習,簡單粗暴。一開始可能很難,舉步維艱,每遇到一個新知識點就要重新回頭學。但是你每學習完一個案例,你的知識網絡就清晰一步,越到后面就越輕松。但是與此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我們對知識點的認識還是在淺層次的,沒有經過認知的固化和模式的建立和拓展,因為有限的案例無法解決無限的問題。沒解決的問題的原因在于,可能大部分建立的相關知識點還處在非工作記憶區,或者沒固化認知,或者沒建立模式和拓展模式,因此要進入第三步:刻意練習+補充隱知識
3.刻意練習,補充隱知識。(后續課程中詳細介紹)
只做三件事:
(1)回歸原本
按順序式學習認認真真地對每一頁細讀。
(2)刻意練習
即對相關知識點、相關使用技巧、相關操作進行大量練習。
(3)補充學習
除了這本教材,你還要尋找大量輔助性的文章書籍去補充教材之外的隱知識。
這樣,經過這三步的扎扎實實的學習,才能逐漸建立起對新領域的認識。但到這里還沒有達到最高境界,要繼續深入學習,下一步即研究模式的建立和拓展,從而提高自己解決新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