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信息、知識、能力、才干
這些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司空見慣的詞語,不自然地就被頻繁使用了。
然而它們是怎么定義的呢?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與聯系呢?
一般大家會認為知識就是那些我們知道的,學到的,無論是從書上,網上看到的,還是從老師那里學到的。可是你看到的,聽到的都能算作是知識嗎?比如:你在網絡上看到一種減肥的辦法,要少吃多動,腦子一邊想著這個方法不錯,一邊繼續想吃就吃,想喝就喝,這算學到的知識還是獲得的信息呢?
從李笑來老師那里,我得到一個學習經驗,一定要將概念理解透徹。
成甲在《好好學習》一書中給出了他自己的定義:能改變自己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比如:網絡上的內容,如果你不去看,它就只是一些客觀存在的數據(事實或結果);當你閱讀后,它對你而言就變成了你獲取的信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當你知道如何改變思維和行動后,信息才變成了你的知識。
這是一個從客觀存在到主觀認知的過程,是個人與外界產生聯系的過程。
如何衡量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學習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變。如果學習后,沒有改變,那說明這樣的學習是無效的。
如果你看完一篇文章,然后生活照舊,那么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類似文章一樣,對你而言都是信息。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后,受到啟發,改進了思考方式或做事方法,信息才被吸收為自己的知識。
比如你看到了康奈爾筆記法,覺得設計得好,但是并沒有運用到行動中來,那么你看到的關于康奈爾筆記法的內容就僅僅是你獲取到的信息,并不是你實際學到的知識。
從信息到知識,需要一個學習記憶到運用的過程。從知識到技能,需要一個訓練的過程。從技能到才干,是一個重復刻意練習,能力內化的過程。
技能是什么呢?技能是我們能操作和完成的技術。
比如搜索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結構思考能力、語言能力、演講能力、寫作能力、談判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等。
才干是什么呢?是我們無意識地使用的技能、品質和特質。
比如洞察力、個人魅力、幽默感、責任心、運動節奏感、關鍵時刻的決斷力等。
從數據-信息-知識-技能-才干的過程,是一個人不斷練習,深化認知的過程。
相關參考∪文末彩蛋
1、李笑來-學習學習再學習公眾號
2、成甲《好好學習》
3、古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