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16-003-重新認識“知識”與“能力”

數據、信息、知識、能力、才干

這些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司空見慣的詞語,不自然地就被頻繁使用了。

然而它們是怎么定義的呢?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與聯系呢?

一般大家會認為知識就是那些我們知道的,學到的,無論是從書上,網上看到的,還是從老師那里學到的。可是你看到的,聽到的都能算作是知識嗎?比如:你在網絡上看到一種減肥的辦法,要少吃多動,腦子一邊想著這個方法不錯,一邊繼續想吃就吃,想喝就喝,這算學到的知識還是獲得的信息呢?

從李笑來老師那里,我得到一個學習經驗,一定要將概念理解透徹。

成甲在《好好學習》一書中給出了他自己的定義:能改變自己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比如:網絡上的內容,如果你不去看,它就只是一些客觀存在的數據(事實或結果);當你閱讀后,它對你而言就變成了你獲取的信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當你知道如何改變思維和行動后,信息才變成了你的知識。

這是一個從客觀存在到主觀認知的過程,是個人與外界產生聯系的過程。

如何衡量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學習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變。如果學習后,沒有改變,那說明這樣的學習是無效的。

如果你看完一篇文章,然后生活照舊,那么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類似文章一樣,對你而言都是信息。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后,受到啟發,改進了思考方式或做事方法,信息才被吸收為自己的知識。

比如你看到了康奈爾筆記法,覺得設計得好,但是并沒有運用到行動中來,那么你看到的關于康奈爾筆記法的內容就僅僅是你獲取到的信息,并不是你實際學到的知識。

從信息到知識,需要一個學習記憶到運用的過程。從知識到技能,需要一個訓練的過程。從技能到才干,是一個重復刻意練習,能力內化的過程。

技能是什么呢?技能是我們能操作和完成的技術。

比如搜索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結構思考能力、語言能力、演講能力、寫作能力、談判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等。

才干是什么呢?是我們無意識地使用的技能、品質和特質。

比如洞察力、個人魅力、幽默感、責任心、運動節奏感、關鍵時刻的決斷力等。

從數據-信息-知識-技能-才干的過程,是一個人不斷練習,深化認知的過程。


相關參考∪文末彩蛋

1、李笑來-學習學習再學習公眾號

2、成甲《好好學習》

3、古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