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一個人在樓區散步。
好久沒這么漫無目的地走了,因為總控制不住向前奔。生命似乎是一段一段的,過了一段平靜期,就是一段躁動期,循環往復。我知道,從平靜到躁動,固然有形勢變化引起的波瀾,但歸根結底還是沒有做到心的如如不動。
物質、情感、名利的欲望的確在漸漸散去,但仍放不下試圖對人生進行控制的欲望,達不到承認現實、愛咋咋地的境界,實現不了因此而來的內心寧靜。或許這是人性中更深層次的需求吧。
其實道理誰都懂,但做到實在太難。人遠不是認識到就能做到的純理性動物。
我們知道,外部環境總在變化,而且常常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變化,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但人就是不愿意謙虛地接受變化,總是想著通過努力改變處境以應對變化,這當然沒有什么不對,而且甚至還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在年輕需要奮斗的時候。但我們常常忽視主動地通過調整自己內在的心態來適應外部變化的嘗試,所謂“順其自然”,這其實是一種更輕松、簡單、討巧的處世方式,尤其是對年紀已經一大把的人。
這些感慨的產生,來自散步時給老父親打的電話。母親去世后,父親與鄰村一位阿姨結伴共度晚年,兩人都是80左右歲數的老人,7年來互助獨居、和諧恩愛、其樂融融。但一年來,阿姨的身體越來越差,父親82歲又開始學做飯,照顧阿姨,身體上我們倒還放心,但怕他精神上承受不了。今天打電話,他也的確有些沒精打采,但比我們擔憂的要豁達得多。父親說:“我就告訴自己別上火,上火有什么用呢?我什么準備都做好了。”我聽得出,老人家不是說說的,而是真的做好各種準備,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
我試圖想象80歲后對人生該是怎樣一種總結。灑脫?無望?是不是還會覺得有點無聊?世界、人生不過就是這么回事:人生欲望,為之喜悅也因之痛苦,最終都被歲月磨平了;世事跌宕,就隨它跌宕吧,波峰與谷底,又有多大區別?況且,已經80多歲,沒有能力掙扎了,更何談控制?看來也只能愛咋地咋地了。人生至此,反倒沒什么可以掛礙和憂慮的了,是境界?還是無奈?
這或許就是父親此時的心理狀態和人生況味:愛咋地咋地吧,還能咋地?
放下電話,望望天,看看地,我不知道是該牽掛還是得解脫,對父親,也對人生,忽然感受到當下一切的美好。一整天都烏云滿天,但剛才夕陽忽然探出頭來,惹得大地一片金紅,隨即它又隱沒在地平線下。而且,烏云有什么不好?它驅走沉悶的酷熱,帶來久旱的甘霖。好與不好、悲與喜、得與失,到底又有多大的不同?大可以隨著世界和歲月的波浪悠悠蕩蕩,起起落落自自然然,又像坐過山車,放松下來才更刺激和享受。
歲月給人上了一節大課,人們最終將認識到這樣的道理。但這又似乎不是最終極的,最終極的,或者應是母親病重時的那一聲輕嘆:“就像做了一場大夢啊。”
我們一生,不斷聆聽世界與歲月(時空)的教誨,它有時嚴厲,有時溫柔;它一言不發,但勝過千言萬語。如果沒有歲月的磨礪,沒有對生活繳械投降的“境界”,哪來80后老父親那樣的淡泊與輕安?你自己弄吧,I服了YOU。
人生像一杯渾濁的水,在歲月中沉淀,不管是混雜著黃金還是泥沙,都是薄薄的一小層雜質在杯底,上面則是一大段清澈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