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一日無食,但不可一日無書。一日無書,百事荒蕪。
? ? ? ? ? ? ? ? ? ? ?— — (明)李詡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的發展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有多少人能夠回出:“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中的“五者”是指什么,儒家弘揚的人生“八條目”又是什么。
(我看到你在百度了,壞笑?。?/i>
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更多的是碎片化的網絡文化、快餐文化,傳統文化則被無情地打入了“冷宮”。
如果一個人感到無聊,他可能會去追劇、打游戲甚至刷朋友圈。很少有人會想到,我可以拿一本《論語》坐下來慢慢品讀。
有的人認為傳統文化高大上,將它束之高閣;而有的人卻認為傳統文化一文不值,把它棄之如敝。這兩種錯誤的價值觀折射出了人們對傳統文化深深的誤解。傳統文化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
我認為傳統文化就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孝是什么?就是我們平時對父母的一聲問候;信是什么?就是我們對許下諾言的履行;勇是什么?就是我們說出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離不開個人的努力,也離不開國家的努力!
1.個人方面:拋棄反感,端正態度,樹立自信
小時候,除了爸媽的教誨,我們接觸傳統文化更多的是通過課堂。可能是因為死記硬背、不理解,我們本能地對唐詩、宋詞等傳統文化產生了反感。
這對傳統文化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
我們需要拋開之前的偏見,靜下心來好好地品一首唐詩,賞一首宋詞,背一句“子曰”。
你會有不少新發現、新感悟,比如之前認為枯燥無味的《論語》也是挺幽默的。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保ā豆遍L》)。孔子本來想夸一下子路的忠誠勇敢,看到子路竟然沾沾自喜,便馬上給他潑了一瓢冷水。
尼克·胡哲說過,態度決定高度。我們今天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便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之峰的高度。
2.國家方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借鑒
一定的文化是與一定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的。傳統文化發展到今天必然有許多不合時宜之處。對于糟粕文化,該棄則棄之,該改則改之;對于精華文化,該留則留之,該揚則揚之。
我相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最初看動畫電影《功夫熊貓》時,以為這是一部中國電影。我認為,一部充滿中國文化氣息的電影沒有理由不是出自中國人之手?可事實證明我們都錯了——這是美國人的熊貓“阿寶”。
近幾年,好萊塢電影沖擊著大陸電影市場。它們取得了高票房的同時也收獲了好口碑。雖然中國電影也在不斷努力著,但顯然目前還處于量變階段,遠遠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質變”。
“放低姿態,學習借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進取,固步自封”!只有不斷地學習借鑒其他優秀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才能迄立與世界文化之林!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想談談我們該如何為弘揚傳統文化出一份力。
1.多讀書
如果你不知道該看什么書、擔心看不下去,完全可以去圖書館借一本唐詩宋詞。每晚睡覺前,或者其他空閑時間,你可以靜下心來品一首詩或詞。興趣可以慢慢培養,關鍵是看你怎么做。大學是我們自主學習的黃金時期。放下手機,捧起書本,讓我們一起探索另一片天地!
2.多交流
你可以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和感悟,國學老師也是不錯的選擇。參加論語大賽、國學達人等比賽都能使你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更進一步。比賽后,你可能會感慨:原來真的有人看過四書五經!多參加這些活動能開闊我們的視野,更能使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狹隘。
3.多動筆
無論是看書的感悟還是參加活動的感慨,我們都可以用文字記錄下來。動筆時,我們會沉思,這也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感情。當然,你的文字也可能會喚醒一顆顆沉睡的學習傳統文化之心。至此,世間便又多了一個與傳統文化結緣的人!
你,準備好了嗎?
(ps:昨天參加了學校的論語大賽,認識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有感而發,希望大家都能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喜歡的話,就贊一贊吧!(>^ω^<)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