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他人的指責、批評、分析和評論,本質上反映了我們自己的需求和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通常是辯解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別人就更可能做出積極的反應。
不幸的是,大多數人并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不順心時,我們更傾向于考慮別人有什么錯。
實際上,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直擊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是有效溝通并避免沖突的秘訣。如果我們滿腦子是非對錯,用自己的價值標準去擅自評判對方,動不動對別人“蓋棺定論”,那么,我們就在無意間陷入“暴力溝通”的泥潭。
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制造出新的問題,是大多數人的通病。
我們很多時候會搞錯什么才是問題。我們經常誤以為我們所擔心的事情是問題,其實擔心帶給我們的感受(比如引發的焦慮)才是問題的核心。
所以說,問題本身從來就不是問題,以什么狀態進入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我們都會不斷低遇到偽問題并為之煩惱,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覺察和調整自己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