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其實比老外更喜歡過節。原因有兩個,一,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國外多。中國歷史悠久,各種假期的歷史溯源較多,幾千年來積淀的歷史和教義讓我們認識到,我們是一個不忘本的知恩的民族。所以我們懷念愛國人士屈原,我們尊重一線的勞動者,我們珍惜新中國的成立,我們緬懷先人,我們會在一年中的特別時刻放下手頭的事情,去做一些自我認為很重要很神圣的事情。這個是過去很多年中國的現實情況,尤其在我們的父輩們的那個年代。
二,西洋節日的傳入。中國人對洋人節日的認識得益于西方的傳教士,當他們穿著中國道教的長袍在南粵廣播“福音”的時候,也將對“天主”的各類慶典帶來了。比如圣誕節、復活節、萬圣節。而中國人對洋人節日的“批判的接受”卻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了。帶有鮮明西方文化色彩的節日在滲入中國百姓生活的過程中,青年人是當然的倡導者和鼓吹者。最初主要是外語院校的學生(受外教的影響)和留學歸子(已習慣于“洋節”)。他們漸漸地影響著父輩和自己的下一代,更多地是讓老百姓知道了什么是“洋節”和過節的“洋相”。
比如,過圣誕節一定要有圣誕樹,情人節的時候要給自己的女友(不管有譜沒譜)送上玫瑰花或巧克力,而在愚人節就須“善意地欺騙”周圍的人或散布一些荒唐的消息等等。而西方人過節,很多是宗教節日,尤以基督教義為甚。對于不理解中華文化的西洋人來說,不理解端午,中秋,重陽,清明背后的文化寓意,自然無從參與其中。而中國人注重的是一種節日的喜慶氣氛,商家也會不失時宜地抓住營利的機會,政府當然也不會干涉能夠“刺激消費”的“洋節”;至于這“洋節”中的宗教味道,便沒有多少人去理會了。對于洋人的感觸,大可用“拿來主義”去搪塞,反正是過節,又管他是哪國的節,高興就好。
當然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發展的今天,在唐人街成為一種標志,唐裝旗袍成為一種時尚,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認識理解春節。現在的情況反而是西方的唐人街,中國一些不甚發達的城鎮年味濃厚,北上廣這些城市顯然是把圣誕當春節,春節當度假過了。網絡越發達,人們好像越傾向于把過節轉移到網絡平臺上。電子賀卡,email,QQ空間,微博,微信,慢慢的我們的父母為了跟上我們的節奏,也開始學習如何利用微信跟孩子溝通,如何通過QQ空間狀態了解孩子的最近,而不是打個電話或者像以前那樣彼此拼命擠出時間陪伴。我們也都有了更多的理由去做一些屬于自己的自認為的很重要或者很想要去做去嘗試的事情。殊不知,也都是自以為而已。
每年到這個時候,都會有各種新聞批判現在的小孩子崇洋媚外,攀比拜金,在批判別人的時候,沒想自己也漸漸被影響,也可能會向往可以收到個平安果,可以收到一句祝福。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這句話,換個表達方式,有時候那些張口閉口仁義道德,民族文化的人也是在上演著一個意淫出來的孤獨的狂歡。
我是不反對過圣誕節的,應該這么說,我不反對過任何一個熱鬧的節日??赡芪沂且粋€浮躁的人,一個天生愛熱鬧的人。現在的圣誕節是一個可以跟朋友,同學,戀人,同事分享喜悅,互訴衷情的時候,為何不好好的過呢?而春節,無論過的是否有年味,無論春晚的收視率是否連年下降,看看那臨到年關就搶不到的火車票,看看那些每天掰著指頭算回家日子的人,想想總是不由自由就置辦出來的年貨,又有誰能夠否認掉春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呢?應該是這樣的吧,只是因為現在選擇多了,所以才顯得春節沒那么有意思了。就像你以前一直用NOKIA,你深信你會一直用下去,后來出來了三星,出來了小米,出來了黑莓,出來了iPhone,你也會動搖吧。可是又有誰能夠否認掉第一個,第一次,第一眼的那種深刻呢?何況春節是屬于我們所有人的深刻。
西方過圣誕節和中國過春節一樣熱鬧,連著新年,可以放一周的假期,很多人在此期間和朋友家人聚會,或者全家人出去旅游,也就是我們中國人過春節的模式,只是他們把這提前了而已。試想我們現在可以過一周的春節,又可以和朋友過著圣誕,不是更多了選擇,多了樂趣嗎?
所以無論你是選擇圣誕大過,春節小過,還是春節大過,圣誕小過。僅僅都是一種選擇而已。當選擇的東西多了,難免會有不知所謂,踏入岔口的時候。應該感謝現在的科技和互聯網讓交流變的更加快捷順暢,也應該感謝西方文化的涌入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和選擇。而且,漸漸的我們的父母學會了如何網聊,如何網購,如何把難以說口出的話通過另一種方式傳遞,你是不是也心里溢出另一種感動呢?至于年味的問題,該是孝順,該是和諧,該是關愛,一直都會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