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以為自己還能看兩本書也不至于睡著,因為經常聽朋友說一拿到書就想睡覺。自已好像也不至于這樣的,但是對于看什么書心里面還是有點迷茫。
記的第一次在當當網買的幾本書有: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小說《嫌疑人X的獻身》,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買他們可能是因為當時很多大號上還有書單上都有介紹,在當當網的排名也是比較靠前的,可能他們當時比較火吧。
還有名人孟非的《隨遇而安》,白巖松的《白說》,買名人的書的其實是自已想知道這些名人是怎么生活的。想起來好像自已有窺探人隱私愛好。呵呵!
第一次買書的經歷只有《白說》是我一口氣看完的。這樣我就知道自已喜歡看什么書了——自傳型的書。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事。簡單的認為也許自已想透過一些成功人士看看別人的生活經歷吧。也許我愿過真實的平談生活,也不想過像小說一樣虛構的美好生活吧。
前兩天在當當網買了一些書,同事無聊跑來看看我買了些什么書,那時候當當網打折,買的有點多。同事翻來覆去都說沒有她喜歡看的。她說感覺我買的書怎么都很有深度啊。
從沒想過自已的買的書有多深。都是根據自已口味來定的。沒想過什么深啊淺的,都是自已喜歡的,簡單說你想知道什么樣的事情,了解哪方面的知識你就會想買什么樣的書。
有些時候看到一些大號上的書單,或者讀書群里聊的火熱的小說,大家都在說這本書好,那本書也好,我好奇也買來,可是不是自已想看的,這時候就會反思,是不是自已不會看書,人家都說好,怎么自已就不喜歡呢?要不就是看不太懂,看起來吃力,要不就是覺的這書看的沒意思,覺的看這個書就浪費時間。
后來在一本書上看到說書分五種:壞書,可用的書,力作,杰作,神作。作者根據對這五種書的分類:
1,可用的書是讓自已產生共鳴的書。
2,力作屬于雞血型的書。看了讓你滿身復血,有動力。
3,杰作和神作就是有點難度的吧,具有思維性,抽象性。對于自已的認知沒有達到一個高度的話可能看起來會有點吃力。
后來又在作者霧滿攔江的書里看到關天中美大學生閱讀書目的差異。中國排行第一位的是小說,比如《平凡的世界》,《神雕俠侶》,《天龍八部》等等...........。而美國10所高校綜合排名:是柏拉圖《理想國》,2霍布斯《利維坦》,等等.......。書中列出了前10位,很慚愧我一本也沒看過。
作者對這種現象做出了一個評價,從而也讓我找到了一點讀書的門道吧。首先讀書是循序漸進的,就像我們讀書也是從易到難,只有開始閱讀一些簡單有趣的書,才會轉向一些有智力有思維的書。最后才會行成的自已的思想。
而對于中美大學生的讀書差異就不難理解了,中國學生讀書壓力大,在上大學之前都沒有過大量閱讀,讀課外書是少之又少,到了大學算是開始基礎的閱讀。
這讓我想起胡適先生說過的話:讀書是為了多讀書,你只有經過大量的閱讀,才會越讀越深,越獵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