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一天,領導突然給我說,十月底我們去徒步吧。徒步?徒步?徒步?我腦袋里冒出的畫面全是在川西自駕游的時候在景區或者路上看到的背著沉重的大背包,一腳的泥濘,渾身塵土,一臉倦容,感覺隨時都在體力邊緣掙扎,晚上睡在空間嫉妒有限的帳篷里的那種出游方式嗎?
NO!NO!NO!
我要的出游是有便捷的交通,到那里都能少體力消耗;舒服的酒店,能保證睡眠質量的大床,出游我可喜歡睡到自然醒,舒服的浴室,能讓身體保持干凈舒爽的狀態。
本著維護家庭和平就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初心,我問了下領導:我們是到哪里徒步呢?
領導:四姑娘山的長坪溝穿越到畢棚溝
我只有先網上看看是怎么樣的一個情況,本著看能不能找到能拒絕的理由的心態在網上翻看網友們寫的長坪溝穿越畢棚溝的游記。
一個小時過后………………
“領導,我們預算多少?我好選裝備了。”
簡直不能自拔,瞬間路轉粉,那一篇篇游記里面的照片,雖看得出并不是出自專業攝影師之手,但是已經把山的巍峨,樹的五彩,溪水的清澈,路的自由,空氣的通透,天的深邃展現在了我的眼前,迷住了我的眼睛,我要看傍晚的日照金山,我要睡在雪山下,我要在埡口看日出時的云海……什么住帳篷,吃野餐,負重……都不重要了,想著要帶上自己的身體、心靈去這樣的風景中深深的體驗,憧憬、興奮還有顧慮就一直伴隨我到出發那天。
顧慮的話主要是第一次進行徒步,想盡量做好準備,而且也是擔心自己身體在徒步路途過程中會有怎么樣的反應,心里沒底,可不想身體原因而錯失這樣的一次體驗。于是開始做功課:川西走過很多地方,稻城亞丁、九寨溝、畢棚溝、四姑娘山、紅原大草原、米亞羅、達古冰川……沒在野外帳篷過過夜,回想起來最接近徒步感受的一次應該就是在稻城亞丁那次,一路爬到了牛奶海、五色海,那次純旅游,所以直接是日常服裝,抓著個單反,背著三腳架就上去了,只是在牛奶海和五色海的時候風太大,下來后有頭輕微脹痛的感覺,到就帶你一問酒店老板才知道有點高反了。
先從線路開始說吧:
這次參加的一個專門組織戶外活動的團體,這次一行包括幾個領隊,有71人。
今年國慶期間,四姑娘山景區降了場大雪,導致很多徒步穿越的團隊都因為天氣原因沒有完成最后的埡口穿越。團隊的領隊事前經過與前線當地向導和協作的了解,我們這個團很有希望遇到好天氣,順利穿越。同時了解到了基本的線路情況,以下是這次的裝備和食物準備,由于是第一次徒步,并不專業,但是也收獲了很多經驗:
10月底的這個氣候情況下埡口已經被雪覆蓋,所以冰爪是必帶。衣物這些因人而不同,夜晚氣溫最低到-10℃度,白天有太陽的話在10℃左右,風不大。如果遇到下雨的話就要注意保暖了,衣服打濕后很容易感冒、失溫這些。
行程安排:2018年10月26日~10月28日,三天兩晚。
Day1,成都早上七點坐上大巴車出發,晚上宿營木騾子營地
Day2,木騾子營地到叉子溝營地
Day3,叉子溝營地到畢棚溝景區,畢棚溝景區大門坐大巴回成都
成都到四姑娘山景區一般需要四小時左右,從成都上成灌高速接汶川大地震后新修的都汶高速,在映秀出口出來沿著中國熊貓大道就可以到達四姑娘山景區,順利的話全程三個半小時到四小時左右。
到達長坪溝溝口,辦理手續。
門票150元/人,包含從長坪溝景區大門到喇嘛寺的旅游班車(十分鐘左右車程)。
由于是徒步活動,團隊組織者已經給大家購買了戶外保險,在四姑娘山景區進行戶外野營活動還必須有當地向導帶領并在景區門口簽下“生死狀”。
坐旅游觀光車到達喇嘛寺后,開始期待已久的徒步穿越之旅了。
先給大家介紹下路途情況:
海拔,徒步從3250米左右開始,前兩天的海拔提升總共500米左右,前兩天的路途海拔都是穩步上升的,沒有大的起伏如下圖:
只有最后天翻埡口的時候海拔提升比較快。
中午到達長坪溝景區門口后坐車到達喇嘛寺,這里開始了長穿畢的第一步。
剛開始還有幾公里棧道供游人游玩
棧道占第一天徒步路程的三分之一,然后是如下的“路”
由于四姑娘山景區氣候濕潤,走這種土路并不會揚灰。
偶爾還有這樣的路
這樣的泥路并不多,而且都可以找到裸露的石頭再加上手上的手杖保持平衡,基本沒有濕鞋的風險。但是可以想象如果是雨季,鞋就難免進水,鞋子進了水腳就難受了,所以大家最好前兩天徒步的時候穿速干的襪子。
還有這樣的亂石路
走這種亂石路時千萬要注意腳下,要是崴了腳可就只有和后兩天的美好風景說拜拜了。
走到這種亂石路其實就離第一天的營地---木騾子還剩一個多小時的路程了,加油。
在專注的低頭在亂世中找下腳的點,然后一路前行穿過樹林,突然眼前出現了一片開闊地,而且有座木屋(其實說屋還覺得說得太小了,其實算木別墅,估計是以后做酒店用的),這就是第一天的營地---木騾子了。
第一天從喇嘛寺13:30開始徒步,到達第一天的營地木騾子是16:30左右,一路上體力消耗不大,這個季節第一天還沒有雪路,不用穿冰爪,而且我們天氣好,也沒有非常泥濘的路,所以防水(防雪)套不用穿。只是要注意自己身體變化,慢慢適應下高原,注意保暖,特別是途中的時候要合理穿、脫衣物,避免劇烈運動,注意自己身體的反饋。? ? ? ? ? ? ? ? ? ? ? ? ? ? ? ?
? ? 木騾子營地:海拔3670米,夜晚最低溫度-7℃(2018年10月26日),營地平整的草甸估計可夠搭1000+的帳篷,營地旁有溪水作為水源,營地的那座大的木屋估計是要做成酒店、餐館的,不過現在主要住的馱包馬幫的人以及木屋的看守等當地人。
17:30搭好帳篷,開始做飯,有帶了火鍋的,有帶了羊肉湯的,有帶了一堆關東煮的………………,極盡腐敗。
吃完晚飯,把開水燒好,灌滿保溫杯后,大家開始進帳篷。雖然基本沒什么風,但是太陽下山后那個冷啊,讓人都不敢出帳篷,也可能是因為早上才從氣溫二十多度的成都來到零下負幾度的木騾子,確實還沒適應。進帳篷吧,貼上暖寶寶,鉆進睡袋,我估計花了兩三個小時才睡暖和。晚上冷,也沒啥玩的,手機信號也不是很好,就早點睡吧,不過一夜都睡得不是很好,睡個個把小時就會醒,也坑因為第一次睡帳篷不習慣吧。還好第二天行程也不趕,可以睡到自然醒。
放一下第一天路途風景的圖吧:
在途徑枯樹灘的時候下起了大雪,有兩個小伙伴就是因為一路上太陽好,剪了些衣服徒步,但在枯樹灘遇到下雪時并沒有及時的加衣服,結果有些感冒,結果在第二天堅持到叉子溝營地后還是感覺身體條件不行,放棄了埡口翻越,選擇了原路返回。
這里再次建議大家一定要時刻注意關注自己身體的反饋,及時、合理的進行調整。
第二天一早,其實大家都起得比較早,一是因為頭天晚上大家都睡得早,就算聊得再歡的小伙伴也是晚上10點左右就入睡;二是高原睡眠質量都不怎么好;三是一路行程都不虐,大家都沒有很累很累,沒有必須要睡眠來恢復的感覺。
? ? 熱上八寶粥,就著些干糧,吃完收上帳篷,打包好,開始人在畫中走的一天。
先還是給大家直觀感受下路途情況,這天的路已經見不到游客,一路上只有我們這隊穿越的隊友,一路沿著溪流而上,海拔依然起伏很小,不過這天的風景更美,而且已經適應了環境的我們在聽向導介紹今天的路途也是只有4、5個小時之后,隊員們更是更多的時間拿出相機拍拍拍。
? ? 這天的路途上完全看不到游客,確切說是除了我們這個徒步隊伍就沒看到其它人了,路其實很好走,而且也沒什么大的起伏。
基本上都是如上的路。
下午四點左右到達叉子溝營地。叉子溝營地比木騾子營地小一些,而且是在一個有點點坡度的山腳下。
到達營地還有太陽,大家趕快就把帳篷和睡袋拿出來曬一曬,這樣晚上保溫效果更好,睡眠體驗也會好一些。
叉子溝營地就在最后天我們要翻越的埡口的山腳下,營地比木騾子營地海拔差幾百米,溫度都差不多,但是今晚大家都會早點休息,因為第二天為了到達埡口有看云海的機會(云海基本只在日出時出現,遲了就被太陽曬開了),我們需要凌晨兩點出發,而且翻埡口海拔提升很快,需要盡量多恢復體力。
第二天的精髓是風景,下面有到了放圖時間:
其實第一晚就看得到銀河,但是第一天實在不適應溫度降那么快,所以早早窩帳篷里了,第二晚狀態還不錯,吃完東西,收拾完餐具,準備好第二天凌晨起來就需要的東西后,沒脫衣服,在帳篷里看了會兒電影,差不多八點左右,就聽到帳篷外有隊友在喊,快出來看銀河了,快出來看銀河了……鉆出帳篷,立馬被頭頂的銀河所陶醉(原諒我第一次看銀河),那么深邃,那么有層次,那么無邊際!
晚上,大家基本上8點左右就已經睡下了,依然是暖寶寶“陪伴”入睡。
凌晨1點,領隊叫醒大家,開始煮早飯,燒開水,收帳篷,打包行李,準備最后的翻閱埡口。
凌晨差不多2點,一行隊伍開始了最后的埡口翻越。出發之前,領隊給大家交代了注意事項,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在行進過程中就算前面的隊員走得慢,邊走邊休息,后面的隊員也不能超越,因為在最開始上山的一半路程和下山的全部路程,路都很窄而且陡,超越會對自己和其它人造成很大的風險。還有檢查頭燈和冰爪。
剛開始爬山的一段路是真的陡,還好是晚上,看不到下面,不然肯定會心驚膽戰,影響把注意力放在爬山上面。上山的路雖陡,但有石頭砌的小道,還算好走,但是一定要注意調整呼吸,以及控制衣服的增減,保持體溫。
剛開始上山還是一團一團的霧氣,看不見山的輪廓,等到穿出云層,回頭往對面一看,雪山的輪廓看得清清楚楚。在月光和星光下,雪山是那么的巍峨,靜逸。
? ? ? 上山一直是陡坡,海拔提升很快,大家行進速度很慢,走了估計差不多三個小時左右,來到了一段坡度較緩的平臺,建議在這里把之前爬陡坡脫掉的衣服加上,稍稍修整,吃點干糧和水,繼續下一段。估計又走了一個小時,路面開始出現雪,大家在鞋上套上了冰爪,這個可是必須的,如果沒有冰爪,安全真是無法保障,在埡口下方,最后段路是段陡坡,而且這段陡坡全是積雪,大家在領隊的帶領下小心翼翼的前行,任何一部都不能有閃失,大家都是手握杖桿,重心輕微靠向山體,一步步踏實的來行進,這一段還伴隨著大風和很濃的霧氣。
終于在六點多,我們達到了埡口,此時我手指凍得痛,心里默念回去一定把這雙手套淘汰掉,換雙對得起手指頭的手套。此時太陽還沒有出來,霧氣也很濃,我就把杖桿放一邊,手揣進衣服包里面,等日出。
七點多,看得到暖紅色的光線了,埡口看不到日出,被山體所擋,但是太陽出來后,霧氣也開始散去,這個時候周圍已經發出了無數的“哇”的驚嘆,走到旁邊一看,畢棚溝云海就在眼前。
通透的空氣,靜逸的大山,流動的云海,讓人想靜靜的捕捉每個細節,讓此情此景深印腦海,讓此時的感覺永不忘記。
運氣不錯,埡口風不大,我們停留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后,開始下山,山下就是畢棚溝景區。
過了埡口一看,我還真的嚇了一跳,這么厚的雪,而且這么陡,前面領隊開出的路完全是“Z”字形,其實上山陡的地方也是“Z”字形,只是上山時候光線不好,大家沒什么感覺,現在太陽出來了,光線非常好,所以還是被震驚了一下。大家繼續手持杖桿,慢慢前行,不過下山大家心情都很不錯,遇到危險的地方,大家就走的慢一些,后面的隊友也不著急,聊著天慢慢等。大家都因為看到這樣好的美景而心情大好,而且翻過埡口手機就有信號了,大家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也是拍拍照,錄錄視頻,發發朋友圈。
遇到很不好走的地方,隊員們都是排隊等待前面的隊友安全通過后再自己通過。
上圖中云海已經基本散開,下面有海子的山溝就是畢棚溝了,畢棚溝現在也成了川西短途自駕游比較火的一個景區了。上午十點左右,大家安全的下到了畢棚溝景區。
? ? ? 這次選擇在十月底進行徒步穿越,遇上了好天氣,沒有下雨,長坪溝里的植物也是顏色很豐富的時節,看到了銀河,在埡口看到了云海,一切都挺完美的,真是太值得了。
注意事項和建議:
如果沒有高原徒步經驗,那一定不要劇烈活動,不能喝酒,做好防風,避免感冒,因為這些都會引起或者加重高原反應。
路途中偶爾會有野生動物,最多見的是牦牛,要注意保持距離,不要打擾野生動物,特別是不要招惹牦牛,牦牛發怒起來可是很有攻擊性的。
我們這趟十月底的徒步穿越,晚上溫度接近-10℃,帳篷要帶四季帳篷,為了保證睡眠質量,建議帶極限溫度-10℃的睡袋。
晚上睡覺再貼上暖寶寶,一晚都是暖和的,保證了睡眠質量。
埡口已經積雪,必須帶冰爪,可以保命的。
在翻埡口過程中由于坡陡、路窄,不要隨意超越,如果前面走得太慢,影響了你自己的節奏,可以給前面徒友休息時給其打個招呼,在雙方都安全的情況下進行超越。
當地有馬幫,前兩天的路程可以進行馱包服務,如有需要的可以提前向領隊或是到景區管理處咨詢。
輕薄羽絨服實在不適合徒步、登山,一是不透氣,二是靜電太多。還是抓絨比較適合。
在山上一個領隊聽說我手指凍痛了,過來幫我查看情況,還好在把手聯通手套放進衣服口袋后幾分鐘癥狀就消失了,而且日出后氣溫也沒那么低了。熱心的領隊給我推薦了他的手套,他說這個手套性價比那是非常高,途中大家的互相關心和互相幫助也是讓旅途增色不少。
逃離喧囂的都市,來到安靜、平和的戶外,在途中去真切感受自己的身體,讓清新的空氣,巍峨的群山,充滿生機的植物來凈化你的身體和靈魂,掃去心里的陰影,與自己對話,重拾自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