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而燥熱的三伏天,終于接近尾聲,步入最后一個階段——末伏。
立秋也在本月初不經意間準時到來,但我是翻看了日歷之后才知道的。
窗外,滿目的新綠還在伸展,花朵還在盛開。轉眼間,落葉的季節卻也不遠了。
現在,總是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很快。一整年的時間,也就這樣過了近三分之二。
早上七點醒來,再瞇一會兒,醒來就是三十分鐘之后的事情了。
才開始令人頭疼的周一,忙忙碌碌一通,來來回回幾趟公交,便又到了周末。
再過一個月,年齡又將加上一筆,四舍五入一下也就奔三了,被小孩子喊阿姨的幾率不知道又會翻上幾翻。
一年前簽訂的勞動合同,也將在月底到期。
有時候真的會很著急,反復地懊惱自己為什么成長地這么慢,工作也沒什么長進,荷包鼓不起來,除了兩點一線的軌跡之外哪里也沒去過。
既不能全身心投入,享受一成不變的安逸的生活,又無法放開束縛,勇敢地去挑戰自己,爭取過上不一樣的生活。
忍耐力不夠,又做不到灑脫,所以過得并不太快樂。
不知道自己,除了二十幾歲的大好年齡之外,還有什么?到底應該做些什么才好?
于是,陷入循環性間歇性的糾結思考,可結果也只是比前一天變得更迷茫了,離續簽或離開的日子又近了一天。
覺察到自己說話的語氣和方式,明顯和在校的時候很不一樣,多了一些老氣橫秋的感覺。
有時候不知不覺就開始說教起來,還擺出一副過來人摸樣。
知道的事情多了,也才發覺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更多了,也就知道了自己的無知。
見識了職場中無形的唇槍舌劍多了,也就更能看清一些人情與世故。
雖然之前也說過,一生中要走的彎路,可能真的是一米都不會少了你的。但是,可以少走一些磕磕絆絆也是好的。
仔細想想,你才二十幾歲的年齡,確實應該早點醒悟一些東西。
趁著你尚未完全定性,趁著你尚且年輕。
一切都為時不晚。
? ? ? ? ?【不要等任何人,因為太苦了。】
長這么大,重復看次數最多的電視劇,想來想去,也就是《還珠格格》了。
整部劇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夏雨荷所說的那一段話,她說:
“等了一輩子,恨了一輩子,怨了一輩子,想了一輩子,可依然感激上蒼,讓我有這個可等、可恨、可怨、可想的人。否則,生命將會是一口枯井,了無生趣。”
我從來都不敢把“一輩子”掛在嘴邊,也不曉得一輩子究竟是什么樣子,更不敢想象等一輩子是怎樣的心路歷程。
等,一個令人心慌的字眼,它給你期待,又讓人抓狂。
等一班遲遲不來的公交車,等一份許久未到的快遞,等一通昔日舊友的電話,等一個不知福禍的機會,等異地戀的他(她)回來與你匆匆見上一面。
我不愿意等。
不愿意等別人,亦不愿意讓別人等我。
可是,二十幾歲的你,正值精力旺盛的年華,荷爾蒙肆意著,總是動不動就想說:
“我等你啊!我等你一輩子!我可以等到你跟他(她)分開!我等你回頭看看我!”
好像是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去浪費,不用付什么責任,只是為了一個若有似無的承諾,便可以去等上個三年五載,等上一生。
又何妨?不是嗎?
倘若有朝一日等到了,便說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倘若是等不到,就抱怨說,我苦苦等了你這么久,最后落得兩手空空。
可我就是這樣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不想背負這種鍋,太承重了。
在機場等輪船這種事情,也是絕對不會去做的。
除了等,你還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去做,讓自己變得更充實,別丟了事業又丟了人心。
在某種程度上,這個年紀,脫貧比愛情更重要。
不想在最黃金的十年里耗盡光陰,等一個不知所云的東西,換回一個不知所措的未來。
? ? ? 【培養一個能力,學會自我控制。】
真正參加工作之后,才發現在學校里學習的東西都只是皮毛,理論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也是十萬八千里之遙。
雖然從第一次接手工作,到能夠應付各種現場活動、會議的拍攝、撰稿,以及日常原創工作稿件的編發,整個過程并沒有花費太長的時間。
但是,用一個月的工作經驗復制粘貼使用一年,甚至更久,不免可怕。原地不動的狀態,令人心里很沒底。
于是,我開始瀏覽和搜羅,他人是如何在職場中升級打怪的經驗,總結出了一條他們共通的規律:
在做好本職工作,按時完成工作任務的前提下,培養一項或多項能力,可以是寫作,語言,交際。也可以是運動,甚至是幫人修改PPT。
然后,就是要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包括體重數值,飲食習慣和作息時間等。當然,還有你的脾氣。
如此一來,當你專注于每一項能力訓練的時候,你就會在不經意間開始慢慢脫離屌絲隊伍。
自己各方面素質和工作效率都能得到提升,同時自己的身體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久而久之,等你回頭看看,才會發現自己已經甩開其他人很遠了。
嫌棄自己糟糕的文筆,那就多看看多寫作。那點兒蹩腳的語言組織能力,寫情書都要找槍手幫忙,就別怪妹子不正眼看你。
嫌棄自己臃腫的身材,那就多跑跑多運動。肚子上的“游泳圈”,你還想忍受它多久?
“我就這暴脾氣,急眼了連自己都打!”
不要總是動不動就對人發脾氣,因為別人并不欠你什么。
人家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司機,還會怕你這個新手不成?
還有,那句話怎么說來著:
“人丑就多讀書,少熬夜。”
連自己體重都控制不了的人,還如何指望他(她)控制人生?
確實令人無言以對,包括我自己。
放在墻角的瑜伽墊,早就落了一層灰。
? ?【傾聽他人說話,凡事三思而后行。】
好好說話,好好傾聽他人說話。
這兩件事情說的容易,但真要做好是不容易的。
有那么一些人,就是“喜歡”在你說話的時候橫插一腿,打斷對話。
冷場了,他(她)又會問你:
“你怎么不繼續說了?你說啊!”
還有一種人,領導還沒說完,他(她)自己就自顧自說上了。
對上級的發言指指點點,完全不會注意到一旁一股“殺氣”正在襲來,自我感覺還非常好,內心OS:
“領導都說不過我。”
又或者,他(她)向你詢問一些東西,你一副認真臉地做出解答的時候,他(她)壓根兒就沒把耳朵帶上。
等你說得口干舌燥,他(她)終于上線了,一臉狐疑地問你:
“你剛才說什么來著?我沒聽清。”
還也有一些時候,你也實在是不想聽對方唐僧似的叨逼叨叨逼叨。可還是要出于禮貌,保持微笑,喜怒不形于色。
總是能聽到長輩們議論,說:
“你們這些二十幾歲的小年輕,個頂個的憤青,說話也是口無遮攔,沒輕沒重的。”
但是,煩請大爺大媽們,別著急著一棒子打死九零后之中的好鳥。
我們確實難免我行我素,喜歡以自己為中心,喜歡發表個人意見,喜歡受人關注的感覺,喜歡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可是,那些說話不經大腦,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完全不分場合和時間,不懂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辦事簡單粗暴的幺蛾子,并不能代表全體二十多歲的我們。
咱們可都是講文明,懂禮貌,知道做事要經過大腦的“好孩子”!
胸前的紅領巾更鮮艷了呢!
插一句:
自己這段時間在看新的工作機會,想著怎么著也得提前做點兒準備。
這邊簡歷一更新,那邊各種HR的電話便紛至沓來,五花八門。
母親大人很關心我的工作進程,問我有沒有動靜。
父親大人比較淡定,不直接問我,只是讓我做事之前要想清楚。
我告訴他們:“聯系我的HR都是在網上看到簡歷找到了我,我之前沒有給對方投過簡歷,還需要多看看,了解清楚了再回復。”
母親大人說:“你現在有腦子了,知道三思而后行了,有進步。”
那可不!誰愿意腦子一熱被坑了一次,再被坑一次?
只不過,我主動投簡歷的公司的HR,目前還沒有一位來搭理我。
為什么這樣子?
真是發了愁了。
【不要害怕犯錯,要知道保留自己的判斷。】
“青春是人生的實驗課,錯也錯得很值得。”
只有錯了,我們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不適合什么,找到自己正確的圈子和界限。
讀書的時候害怕犯錯。
考試的時候就怕答錯題被扣分,畫滿紅叉的卷子不敢拿回家給家長簽字,開家長會的時候緊張得不行。
工作的時候害怕犯錯。
擔心領導安排的任務完成不好,影響了整個項目的進度。
小時候打破了鄰居家的玻璃,弄壞了小伙伴心愛的文具。
長大后發錯資料,填亂表格,聚會遲到,甚至是大街上認錯人。
這些大大小小的錯誤,我們似曾相識,或許也都曾犯過,而且不止一次。
當時覺得是天大的事情,不敢告訴大人,不敢直視領導的眼睛,想找一個縫隙鉆進去。
現在想想看,一切都會過去的。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只要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及時反省改過就好了。
以前,犯了錯,無論如何也會“據理力爭”一番,斷斷不能讓自己丟了面子又失了氣場。
“誰誰誰不也是這樣嗎?你們為什么就單單說我一個人,不說他!”
“我不是故意的!是誰誰誰讓我這么做的。”
可是,工作之后,變得不一樣了。
你犯錯了,知道自己要承擔后果,但再也看不見當初那一副理直氣壯的摸樣。
不是你的錯,但逃不了被拉下水要背鍋的下場。想和領導理論一番,考慮到飯碗問題,終歸又覺得不適合,不劃算。
畏畏縮縮,只得在下班后躺在床上被領導罵個狗血淋頭,恨不得把他(她)全家都問候一遍。
低頭接受批評的時候,或心虛,或委屈。
可是抬起頭的那一刻,還是要繼續保持微笑。
職場中的每個人,真不容易。
人情練達是很重要,但仍要分辨是非曲直,保留一份自己的判斷。
不是自己的錯,就不要心有愧疚。
【父母漸漸老去,常聯系,常回家看看。】
二十幾歲的年齡。
很多人都和我一樣選擇了在外工作,想趁著年輕多賺取一些資本,讓自己也讓家中的父母有一個更加舒心的生活。
五六十歲的年齡。
很多父母像我的父母親一樣,已經退休或再堅持工作幾年等待退休,白發早已爬上了頭頂,皺紋也靜悄悄地緊隨其后。
記得以前看過一則公益廣告,內容大概說的是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在家里做好了飯,就等著子女們回來吃。
可是,等到飯點,卻接到了一個個電話。
“媽,您自己先吃吧,我今天公司加班,就不回家吃了!”
“爸,我們今天不回來吃飯了!你們自己吃,別等我們。”
“我今天要去小伙伴家吃飯!爺爺奶奶再見!”
“忙,都忙,忙點兒好啊。”
我們好像真的都很忙。
以前是忙課業,現在是忙工作,以后還要忙自己家庭的事情。
我們忙著處理公務私事,忙著加薪升遷,忙著娶妻生子,忙得千頭萬緒,忙得無瑕顧及父母其實很需要我們的關愛。
等到哪天不忙了,回頭一看,才發覺父母竟然已經老了,老了這么多,硬朗直挺的背有些彎曲了,看東西吃力了許多,就連老花眼鏡也戴上了。
平時和父母雖然算不上時刻保持聯系,但卻也有保持一定的交流,讓他們知道我每天都在做些什么,他們才放心。
基本上三兩天就打一通電話,父母在電話里你爭我搶:
“讓我和女兒先說!”
“電話是我接到的,我先講兩句!”
“時間不早了,你和你爸再說兩句就趕緊去睡覺!晚安。”
自從父母學會了用平板微信視頻聊天,“見面”的機會就多了。
每回視頻,父母一邊鼓搗平板,一邊說話:
“我怎么覺得今天畫質不清晰啊?”
“你的頭怎么是倒著的啊?是我鏡頭壞了嗎?”
“孩子,你聽得清我們說話嗎?我怎么覺得聲音怎么小聲?”
在外工作,最難辦到的一點,應該就是常回家看看了。只能指望著春節和國慶回去一趟。
從上個月甚至更早的時間,父親就開始詢問我國慶放假回家的事情,每一次打電話都會問一遍。
順帶著告訴(誘惑)我冰箱里已經囤了多少我愛吃的東西,有什么瓜果過段時間就上市了,等我回去吃。
母親大人雖然嘴里總是和父親說:“孩子公司放假安排還沒出來呢!你別老是問孩子,搞得孩子很緊張!”。
但也會私下里跟我說:“你爸就等著你回來呢!實在不行,我們過來你這邊陪你哈!”
我要回家。
因為——
“你永遠不知道,你不在家的時候,父母的餐桌上有多簡單。你也永遠不知道,你回家的日子被他們計算了多少次。”
不想后悔,子欲養而親不待。
【努力出去看一看,生活需要自己親身體驗。】
同樣是二十幾歲的年齡,有些人的朋友圈就是一本微型世界地理雜質,刷新看看,時不時就會蹦出來自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
他(她)們去徒步、去露營、去攀巖、去潛水、去滑雪、去原始森林、去大漠草原,去看天地遼闊。
他(她)們去過我不曾去過的地方,見過不曾親眼見過的美景,嘗過不曾品嘗過的饕餮美食。
他(她)們與各種膚色的人交朋友,哪怕只能說一口中式英語口語。
你可以說他(她)們是有錢,有閑又有時間,所以才能有這樣不同的人生體驗。如果這些條件都給你,你也可以。
或許你說得對。
可是這些給了你,你就一定能勇敢地邁出這一步,離開空調房,隔絕無線網絡,不說母語,背著承重的裝備出發了嗎?
我看未必。別的不說,我自己都不能拍著胸脯說走就走。
你害怕人生地不熟,害怕迷路,害怕水土不服,害怕語言溝通有障礙,害怕不安全因素,害怕…..
好了,你還是別去了。
我相信,他(她)們是因為緣于內心對外界探尋的渴望和勇敢,才能一步步走了這么久,走了這么遠。
他(她)有著清晰的想法和方向,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何時出發,與誰結伴,劃定路線,準備攻略,自寫游記。
而不是像我們大多數的人一樣:
看看熱門線路,聽聽忽悠,就付錢報了旅行團。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地方了,就隨手拍幾張剪刀手,同步上傳至朋友圈,QQ空間和微博。
這就算完事了。
雖然,照片里大家也都拍了自己眼中最美的風景,可前者是帶著故事,后者帶著“到此一游”的氣息。
時間久了,再拿出來看一看,估計也就只剩下:“哦,我之前還去過這里啊?”。
相較于出門跟團游,宅男宅女一族就更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了。
年紀輕輕的就把自己窩在屋子里,有吃有喝有水有電有網,便可無欲無求。
管你外頭天翻地覆,我自淡定處之。
可惜了這么大好的年華,就埋藏在那一畝三分地,甘心做一只井底的蛙。
不看大千世界有多美,不懂世界變化有多快。
不要老是說:“等到以后怎么怎么樣”,以后是什么時候?
“我要去桂林啊,我要去桂林。有時間的時候,我沒有錢。有了錢以后,我又沒時間。”
這樣多虧!你說呢?
一定要自己走出去看一看!
去看那山河江水不倦地滋養著的大地與花朵的盛放。
去感受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浩蕩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肅然。
去體驗一番最真實的生活,去看看最壯麗的風景。
趁著你還年輕,趁著你還體力充沛,帶上你的眼睛和心愛的相機,還有你那向往自由的心,出發吧!
記著,你才二十幾歲的年齡。
一切都還來得及。
那顆心,你一直都有,只是被你藏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