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章

《童年到伴隨者實操篇》——學習筆記

蘇小妹老師是國際蒙臺梭利教育的專家,今日在師大敬文講臺聽了她的課《童年到伴隨者實操篇》。感謝蘇老師一整天的分享,侃侃而談,詼諧風趣,講授內容引發我的思考,讓我獲益匪淺。

以下是我的記錄、整理與思考。

一、伴隨者的角色定位

(一)伴隨者的特點。

“你身邊的陪伴者是誰?他給你怎樣的感受?”講座隨著這樣一個提問展開。

伴隨者:具有包容、接納、欣賞、愛、陪伴、發現閃光點、指導(理解、尊重自己加)的特點。他無所圖,沒有希求,不給予他人壓力,努力讓被陪伴者更好地成就自己。

(二)伴隨者的人生目的。

伴隨者的人生目的就是自己的人生目的。關于這個標題,聽課時我并未全然理解。梳理時的思考,讓我豁然開朗。生活中我們扮演多重角色,同樣會成為多個對象的伴隨者,無論我們伴隨誰,自己永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永遠要保有屬于自己的人生目的。我們的伴隨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的和價值。

尋找自己的人生目的,蘇老師通過5個問題展開討論。

——1、你是誰?

——2、你最喜歡做什么?

——3、你為誰而做?

——4、他們渴望什么或需要什么?

——5、他們可以從這里得到什么改變?

(三)伴隨者與孩子的關系。

蘇老師提出一個詞:“投靠”,同時提出一個問題“孩子是來投靠我們的嗎?”在場有人認為是,有人認為不是。蘇老師的解釋,孩子是來投靠我們的。我們和他們的關是養育者和被養育者。我們不是擁有者,孩子不是東西,我們不是統治者,孩子不是附屬者。我們不是授權者,孩子不是產品。

通過“學習場域的權利斗爭”,進一步闡述伴隨者與孩子的關系。伴隨者對孩子沒有企圖,沒有希索,他只是給予孩子最需要的和養育孩子成為他自己。

通過游戲(尋找并關注兩個希望關注的對象,在口令停止時與他們形成等邊三角形的關系),進一步闡述伴隨者與被伴隨對象的關系。學員們來到戶外寬闊場地,在時緩時急的節奏中,與自己希望關注的對象形成三角形的結構。當游戲結束時,參與活動的學員中能夠形成等邊三級形的人并不多。

通過游戲,參與者切身體會到關注與被關注的關系。同時通過體驗感受,關注是一種不讓對方察覺,保持恰如其分的距離的關注。對于關注者,關注本身就是一個需要不斷練習,逐漸熟練的過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轉至元數據結尾創建: 董瀟偉,最新修改于: 十二月 23, 2016 轉至元數據起始第一章:isa和Class一....
    40c0490e5268閱讀 1,788評論 0 9
  • 好快??!已經19日了! 今天去了一個茶城面試,做新媒體的 其實我不太想做這個 微信?。?! 呵呵呵! 微博還不是一樣...
    失寵鬼娃閱讀 186評論 0 0
  • 1.前天聽張老師講課,才明白自己以前一直修行有誤,我這人聽到好的就會馬上盲目跟從,屬于頭腦熱的。[偷笑]其實在做的...
    上善若水_4064閱讀 121評論 0 0
  • 今天在家好好休息了一天,身體太累了,嗓子也啞了,睡了一天,恢復大半,并且做好了計劃。明天開始進入狀態!
    周曼Melaleuca閱讀 123評論 0 0
  • 轉眼又到了六月 又到了高一高二的嚷嚷著要過六一兒童節,大一的感嘆即將畢業一周年,大二的感嘆即將畢業兩周年,當然還有...
    墨霧閱讀 26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