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
在我寒假看的十幾本書中,我一直覺得這三本磚頭厚的《平凡的世界》有點難啃,而且我之前看過,就留到了最后。但是如今我用三天的時間看完了這三本共110萬字的小說后,我才發現,《平凡的世界》是最好讀的,如同喝水一樣,一仰脖,咕嘟一聲就下去了。
久違了,路遙,久違了,《平凡的世界》。
我記得,我初讀《平凡的世界》的時候,那是在小學六年級。由于學習不再吃力,又遇到了一個學霸型的女同桌,人家就是天天上課看小說,卻成績一直碾壓其他同學。我在此影響下,亦步亦趨,也走上了讀書的道路,開始向她借閱《平凡的世界》,讀瓊瑤,讀武俠小說。
那個十幾歲的年紀,根本讀不出什么意味來,只能籠統地知道書里面講了一個樣的故事,有什么離奇曲折的情節,至于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對作者的文風作法感受如何,那是不聞不問的。
就那樣,我讀完了那厚厚的《平凡的世界》,只是知道了孫少安逐漸辦起了磚廠,孫少平不知怎么的就下起了煤窯。不過,讀書還是有一點好處的,那就是培養了我以后常讀書的興趣和習慣,在以后的歲月里,我才知道,這使我受益無窮。就如同孫少平在小時候就開始讀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樣,我也讀過,我也讀過很多文學名著,我開始對這山圪勞以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向往和追求。
感謝我的那位女同桌,感謝你的《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富有一種濃郁的人情味,里面每一個人物都是充滿著人間的真情實感,他們就像是我生活中的人物一樣真實。我有時候感覺到我這不是在讀書,而是在村頭街角旮旯處看閑人講故事。人情味對于一本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我讀過的眾多書里,富有人情味的,寥寥無幾。細細數來,只有那幾個頂尖的名著如托爾斯泰的,肖洛霍夫的,最有人情味的當屬《紅樓夢》。人情味,不是你描寫的人物像一個人,而是那就是一個人,他有著真實人所擁有的一切東西,最寶貴的就是真情,親情,友情,愛情,應有盡有。
這本書是平實樸素的,就像北方樸實的農民張口所說出的話一樣,聽著得勁兒,看著舒服。他沒有那個年代所應有的文學流派、寫作技巧、刻意炫邁等等,他就是按照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憨厚笨拙地來寫,按著時間順序,一個人物、一個片段、一個事件地來,不魔幻,不意識流,不現代派,就像一個常在田地里干活的農民,憨厚本分。有時候,路遙甚至跑出來,在小說里面都現身說法,表達他自己對人物的喜怒哀樂,這樣一個急切熱情的人,關懷人物的人,一個憋不住非要出來說兩句的人,我敬佩。我能從字里行間,看出路遙心里的憂慮與熱忱。
能使讀者看著舒服,這種閱讀感受不是尋常書籍所具備的。有的書,平平常常,令人讀來索然無味;有的書,求巧弄僻,使人敬而遠之;有的書,精美華麗,卻讓人昏沉欲睡;而有的書,真情實感,使人看著舒服,一頁接著一頁,根本停不下來。回觀以往,《紅樓夢》算一本,金庸武俠算一種,托翁算一類,而如今看的《平凡的世界》算一本。觀其書,他們無不是有著真實的情感,動人的力量。總的來說,支撐讀者舒服感受的,只能是書中的人情味。
這本書是屬于大巧不工的那種,就像獨孤求敗所有的第三把劍,玄鐵重劍一樣,樸實厚重,平凡落寞,但揮舞起來,卻有感人心肺,動徹天地的力量。它不精美,沒有輕巧的文本構造;它不精致,沒有小巧玲瓏的文本章節;它不精縮,沒有什么驚心動魄的名言警句。但是,整本書里,卻有著渾厚無比,精純陽剛的動人力量。這洋洋灑灑的百萬言,路遙通過這十年間流水一般的故事,傳達了那極其簡單卻又不容易做到的道理,“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
人生的意義,就是永不止息的勞動中,奮斗中,磨難中。
在《平凡的世界》里,孫玉厚一家是路遙重點描寫的對象。他們一家人樸實,善良,吃苦,耐勞,是那個貧苦的年代里,廣大農民生存現狀的真實寫照。孫玉厚善良本分,孫少安吃苦耐勞,孫少平竭力想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每當看起他們一個個為了家人著想,甘愿自己吃苦受罪,我就不免心中一顫。這就是我們現實中平凡而偉大的親情啊,是這種感情,支撐著每一個家庭克服重重困難,走向幸福,面向未來。
盡管我們已經是2020年了,用不著為了吃飯穿衣而吃苦犯難,但是我們依然生活在農村,依然在向往著外面的世界。看著孫玉厚一家人,我就想起我的家人,一模一樣的,我們都在勤勞奮斗的路上。不論時代怎樣變換,那種勞動辛勤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
努力吧,朋友們。
說起《平凡的世界》里面的愛情,那很是悲慘得很,路遙好像一個狠心的父親,就是不愿自己筆下的人物幸福美滿。孫少安與田潤葉,田潤葉與李向前,孫少安與田曉霞,金波與青海姑娘等等,一個個的都是經歷了千辛萬苦,但有的還是在不了一起。這不禁讓我思考,愛情是什么?路遙在小說里說得很清楚,真正的愛情不是利己的,而是利他的,是真心實意地想為了對方好。但小說中的那幾對,哪一個不是這樣的甘愿為了對方而舍生入死?但又有幾對真正幸福美滿?
我記得孫少平上學時候拿黑饃饃時強烈的自尊,和與郝紅梅相遇時的情愫萌動。
我記得老實憨厚的孫少安對待潤葉時的無奈與不得已,并最終娶了秀蓮。
我記得潤葉面對少安的膽怯和對李向前拼命的追逐時的執著,是繼續愛所愛的人,還是接受愛自己的人,這誰也說不準。
我記得李向前一直為潤葉借酒消愁的死心眼,不過最后好歹還是得到了潤葉的回心轉意,這一對苦命的人啊。
我記得孫少平和田曉霞約定后在古塔山上的杜梨子樹下相見的約定,但最終只有少平一個人在那棵樹下憂傷地徘徊。
我記得小時候我家土嶺的那片田地上,就種著一顆杜梨子樹,樹上經常結著一種小球狀的果實,硬梆梆的,那時我采了好多,后來用針線串成了項鏈。農閑時候我經常上樹去玩耍。后來過了很多年,樹被砍了,這棵樹的名字也被我忘卻了,以至于我多次想起那顆歪斜的樹,卻不記得那棵樹的名字。這次看《平凡的世界》,原來我心里的那顆樹,名字也叫做杜梨子樹啊!
杜梨子樹,多么好的名字!
從今以后,我再也不會忘記你了。
我記得熱情純情的金波,一個善良可愛的男孩子,自從見了那個青海的姑娘一面,便再也忘不了,此后多年,他一直在用那個白瓷缸子喝水,像是一天一度的與愛人見面。終于,八年以后,他只身前往了青海,再次去尋找心愛的姑娘。
我記得善意美麗的田曉霞,天使一樣的容顏,天使一般的心靈,她是書中最好的女孩子,但下場卻最為悲壯。
若讓我在《朝聞道》里向外星人問一個問題,我選擇這個:愛情是什么?
很是困惑,迷茫。
就像逐日的夸父,最終倒在了渴死的路上。
雙水村里,應有的人物,我們村里面都能有對應的人物。憨癡老漢,鏈子嘴唱歌老頭,神漢神婆,廚師理發匠,紅白辦事員,老實種莊稼人,閑話嘴婆,老壽星,地主孩孫,上學學生,當然還有大隊支書,書記之類的。他們一個個的,活靈活現,很是真實。
村里發生的一切事件,小到吵嘴打鬧,大到婚喪旱澇,真是一波接著一波。農業生產從人民公社、建立聯產承包責任制到開展副業買賣;村級大事從夜里偷水、村級武斗到炸山建壩;農時習俗從打棗,信天游到鬧秧歌;一年四季從春季耕種、夏忙、秋收到冬閑。那一幕幕富有人情味的農村場景,真是熟悉啊,真是讓人著迷啊。
從來沒想過,農村里平凡的世界,能有這么美!
這確實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但在路遙的筆下,那些平凡而可愛的人物,在自己的辛勤勞動中,構筑了一個不平凡的人生。
這就是路遙要講述給我們的,也是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不惋惜,不呼喚,我也不啼哭。金黃的落葉堆滿心間,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感謝路遙,感謝《平凡的世界》,讀完此書,我們便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因為奮斗,我們在這個平凡的世界里,也可以不平凡。
順便說兩嘴電視劇2015年的《平凡的世界》,說實話,實在不符合我心目的期望,它沒有表現出小說中的優點來,反而又多了很多毛病。我看了一集半,就看不下去了。
第一,旁白太傻,平平淡淡,讀著沒感情,這是叫觀眾看電視劇呢?還是看書呢?
第二,人物選角不行,且出場不一樣,改編太多。一上來就是潤葉、李向前與少安的感情糾葛?三角戀玩多了嗎?少平選角感覺不像農村人,太華實了。少安感覺太憨。村花王彩娥有點老氣。重要的是,沒有金波!怎么能沒有金波呢?潤生怎么能代替了金波的角色?田曉霞選角太迷。唯一讓我看著順眼,是劉威飾演的孫玉厚,一看他那張臉,妥妥的一個陜北老鄉親。
第三,一半鄉土話,一半普通話,看著不得勁,還有那配樂,聽著像《鄉村愛情》,太尷尬。
第四,道具,感覺不像那個時代。1975年左右,就是田福軍他家,就有了玻璃瓶裝的果汁汽水了?
前人為我們留下了這么優秀的文學作品,能不能選個好導演,用心地拍一拍,別糟蹋,改編不是亂編,好嗎?
在網上查看《平凡的世界》介紹資料的時候,我順帶著看了路遙的介紹,還有他那篇在《平凡的世界》寫完后的感想《早晨從中午開始》,我都看了看,發現一個在文學中不斷努力著的路遙。他并不是嘴上說說,而是切身在行動者,知行合一,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稱贊和學習。
由于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于創作的過程,而不在于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陜北大地作為一個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詩意象征,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陜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里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路遙的精神遺產至少有以下四點:第一,他對文學事業的那種神圣感,以整個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學;第二,他對普通人命運深刻、持久地關注;第三,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孫少平等人物形象,給了社會底層特別是正處于奮斗中的青年,以永遠的感情共鳴與精神鼓勵;第四,他盡可能地挖掘、表現了每個人本身潛在的樸素而又寶貴的精神。
路遙知馬力,他一直在奔跑的道路上。
不,應該說,路遙才是逐日的夸父,他最終倒在了干渴的路上。
而那天上那輪火熱的太陽,是文學。
向路遙致敬!
《早晨從中午開始》摘錄
從根本上說,任何手法都可能寫出高水平的作品,也可能寫出低下的作品。問題不在于用什么方法創作,而在于作家如何克服思想和藝術的平庸。一個成熟的作家永遠不會“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他們用任何手法都可能寫出杰出的篇章。當我反復閱讀哥倫比亞當代偉大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著名的《百年孤獨》的時候,緊接著便又讀到了他用純粹古典式傳統現實主義手法寫成的新作《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是對我們最好的啟發。
任何狂妄的文人,只要他站在圖書館的書架面前,置身于書的海洋之中,就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和可笑。
對于作家來說,讀書如同蠶吃桑葉,是一種自身的需要。蠶活到老吃到老,直至能口吐絲線織出繭來,作家也要活到老學到老,以使自己也能將吃下的桑葉變成繭。
勞動,這是作家無義反顧的唯一選擇。
還是那句屬于自己的話:有時要對自己殘酷一點。應該認識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嚴峻的牛馬般的勞動,無論作為作家還是作為一個人,你真正的生命也就將終結。
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種事業。
我深切地感到,盡管創造的過程無比艱辛而成功的結果無比榮耀,盡管一切艱辛都是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許在于創造的過程,而不在于那個結果。
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會活得更為充實。這是我的基本人生觀點。
作家的勞動絕不僅是為了取悅于當代,而更重要的是給歷史一個深厚的交待。如果為微小的收獲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種無價值的表現。最渺小的作家常關注著成績和榮耀,最偉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創造和勞動。勞動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標。人類史和文學史表明,偉大勞動和創造精神即使產生一些生活和藝術的斷章殘句,也是至為寶貴的。
是的,任何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有某種抱負的人,在自己的青少年時期會有過許多理想、幻想、夢想,甚至妄想。這些玫瑰色的光環大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環境的變遷而消散得無蹤無影。但是,當一個人在某些方面一旦具備了某種實現雄心抱負的條件,早年間的夢幻就會被認真地提升到現實中并考察其真正復活的可能性。
讀者永遠是真正的上帝。
生活對于作家藝術家來說,就如同人和食物的關系一樣。
真正有功力的長篇小說不依賴情節取勝。驚心動魄的情節未必能寫成驚心動魄的小說。作家最大的才智應是能夠在日常細碎的生活中演繹出讓人心靈震顫的巨大內容。而這種才智不僅要建立在對生活極其稔熟的基礎上,還應建立在對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透徹理解的基礎上。我一再說過,故事可以編,但生活不可以編;編選的故事再生動也很難動人,而生活的真情實感哪怕未成曲調也會使人心醉神迷。
結構的中心點或主線應具有強大的“磁場”效應。從某種意義上,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就是結構的藝術,它要求作家的魄力、想象力和洞察力;要求作家既敢恣意汪洋又能綿針密線,以使作品最終借助一磚一瓦而造成磅礴之勢。
記著列夫·托爾斯泰的話,藝術的打擊力量應該放在后面。這應該是一個原則。
把一切偉人和他們的寫作方法、寫作技巧都統統趕出房子。完全用自己的心靈寫作。
這時最大的安慰是列夫·托爾斯泰的通信錄。
寫作中最受折磨的也許是孤獨。
我的最大愛好是沉思默想。可以一個人長時間地獨處而感動身心愉快。獨享歡樂是一種愉快,獨自憂愁(模糊的)也是一種愉快。孤獨的時候,精神不會是一片純粹的空白,它仍然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情緒上的大歡樂和大悲痛往往都從孤獨中產生。孤獨中,思維可以不依照羅輯進行。孤獨更多地產生人生的詩情——激昂的和傷感傷痛的詩情。孤獨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遠更深邃的地方伸展,也能使你對自己或環境作更透徹的認識和檢討。
《平凡的世界》經典語錄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時令己快到涼蟄,雪當然再不會存留,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已經消失得無蹤無影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不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
人活著,就得隨時準備經受磨難。
說實話,玉厚老漢在心里時常為自己的子女而驕傲,孩子們一個個都懂事明理,長得茁茁壯壯的。這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意義。這就是他活著的全部價值。
現在那梯田已經一層層盤到山頂,遠看起來,就像一個巨大無比的花卷饃。
河南人是中國的吉卜賽人,全國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見這些不擇生活條件的勞動者。試想,如果出國就像出省一樣容易的話,那么全世界也會到處遍布河南人的足跡。他們和吉卜賽人不一樣。吉卜賽人只愛漂泊,不愛勞動。但河南人除過個別不務正業者之外,不管走到哪里,都用自己的勞動技能來換取報酬。
人活著,這種親人之間的感情是多么重要,即使人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艱辛,只要有這種感情存在,也會感到一種溫暖的慰藉。假如沒有這種感情,我們活在這世界上會有多么悲哀啊……
大自然不管人世間的喜怒哀樂,總是按它自己的規律循序漸進地變換著一年四季。
人們寧愿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
三九四九,隔門叫狗。
正月里凍冰呀立春消,
二月里魚兒水上漂。
水呀上漂來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咱們那山鄉圪勞里自古養的是好女人!瞧,這靈香頭發黑格油油,臉白格生生,眼花格彎彎,身材苗格條條,走起路來,就像那水漂蓮花,風擺楊柳。
是的,他在我們的時代屬于這樣的青年:有文化,但沒有幸運地進人大學或參加工作,因此似乎沒有充分的條件直接參與到目前社會發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們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生活天地里。因此,他們往往帶著一種悲壯的激情,在一條最為艱難的道路上進行人生的搏斗。他們顧不得高談闊論或憤世嫉俗地優患人類的命運, 他們首先得改變自己的生存條件,同時也不放棄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們既不鄙視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對生活的認識達到更深的層次。
不幸的人最怕聽別人說他們的幸福。
可悲的是:悲劇,其開頭往往是喜劇。這喜劇在發展,劇中人喜形于色,沉湎于絢麗的夢幻中。可是突然……
我們承認偉人在歷史進程中的貢獻。可人類生活的大廈從本質上說,是由無數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偉人們常常企圖用紀念碑或紀念堂來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萬古長青的卻是普通人的無名紀念碑----生生不息的人類生活自身。是的,生活之樹常青。
一顆紅心兩只手,世世代代跟黨走。
金錢、榮譽、地位和真正的愛情并不相干----從古到今,向來如此。
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顯示出一個人人格的偉大來。
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叫人尊重。
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與奮斗!
男子漢應該是一種內在的品質,而不是靠化妝和表演就能顯現出來的!
你能痛苦,說明你對生活還抱有希望!
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強大起來的。
即使沒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潔。
人的痛苦只能在生活和勞動中慢慢消磨掉,但朋友,沒有什么靈丹妙藥比得上勞動更能醫治人的精神創傷。
權威是用力量和智慧豎立起來的!
從古到今,人世間有過多少這樣的陰差陽錯!這類生活悲劇的演出,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一個人的命運,而常常是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所造成的。
活著,就要時刻準備承受磨難!
真正的愛情不是利己的,而應該是利他的。
不惋惜,不呼喚,我也不哭泣……金黃的落葉灑落心間,我早已不再是青春年少…
永遠不要鄙夷我們的出身,她帶給我們的財富將使我們一生受用不盡!
生活包含著更廣闊的意義,而不在于我們實際得到了什么;關鍵是我們的心靈是否充實。
錢當然很重要,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嘗不為錢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覺得,人活這一輩子,還應該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對……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生活的那個世界而奮斗。
既不懈的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過多的報酬和寵愛,而是理智而清醒的面對著現實。
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滿泥濘!
“是啊,我們過去太窮了,我們需要錢,越多越好。可是我們又不能讓錢把人拿住,否則我們仍然可能活得痛苦。我們既要活得富裕,又應該活得有意義。賺錢既是目的,也是充實我們生活的一種途徑。如果這樣看待金錢,就不會成為金錢的奴仆。歸根結底,最值錢的是我們活得要有意...不過,錢可不能亂扔!”
喜歡的話,請關注個人文學公眾號:偷心的人,會有更多驚喜等著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