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詞語,由于過分常見,導致不同人之間在談論它的時候,實際上卻談論的完全不一樣的事情。比如說,寫作。
不同領域的人對于寫作的理解有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似乎很好理解,只要看他寫的是什么就夠了。如果我們要知道錢鐘書和史鐵生對于寫作的理解,去看《圍城》和《我與地壇》就可以了。我們可以感覺到蘊藏在字里行間巨大的差異。等你在看一兩部動輒百萬字的網文,你又會發現在寫作這個概念的復雜性。
任何的復雜的概念,都可以被拆解成不同的層次和更小的模塊。這是李笑來在新書《自學是門手藝》中,讓我印象極深的一句話。我忽然意識到,“寫作”這個大家從小就再熟悉不過的詞語,實際上我并沒有認真拆解過,而這種不加拆解的使用一個自認為很熟悉的詞語,是這么多年以來,感到迷惘和困惑的一個根源。
對寫作望而卻步,毫無敬畏,抱有幻想,本質上都是因為沒有意識到:當任何一個人跟你講寫作,給你開寫作課的時候,他都只是在講寫作這片森林的一片樹葉而已。很多人,之所以迷惑,也是因為他們把最初看到的樹葉當做全部,等遇見另外一片樹葉的時候,他在驚嘆,原來還可以這樣的同時,還會不知所措。
每一個人都需要對寫作做一次拆解,而這一次拆解也只是之后無數次拆解的一個開始。
寫作的層次:記錄,表達,思考,交流,傳播,創造。有些人對于寫作望而卻步,是因為一開始,就把寫作理解為創造,而有些人對寫作毫無敬畏,是因為他只把寫作理解為傳播,還有些人對寫作抱有幻想,是因為他一直把寫作理解為一個自我表達的工具。他們都沒有錯,只是在用同一個詞,來表示完全不同的事情。
我并不試圖把層次劃分理解成階梯式的上升,創造也并不一定就比記錄和思考高級。分層的拆解只是為了理解的方便。如果一個人要開始寫作,他總需要選擇一個層次開始,而不是在不同層次的混淆中迷失方向。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立志要成為科幻作家,而你卻對非虛構寫作熱衷,你們就不在同一個標簽之下。
寫作的其中一個層次是記錄。記錄的注意力可以放在個體,組織,生活,社會,時代。我2016年斷斷續續地寫日記,這是個人記錄。高曉松寫《阿里傳》是對組織的記錄。而一篇深度的非虛構寫作則可能涵蓋了不同層明的記錄,個體,生活和時代。對應的常見文體:日記,傳記,訪談,人物報道。
一種是表達,情緒,感受,看法的書寫,常見的形式是書信,散文,隨筆, 雜文。
一種是思考。從控制系統的角度理解人,它就是一個有輸入,有處理,有輸出的反饋系統。Scalers所說的輸出倒逼輸入,李笑來所說,對輸入進行有效處理后的輸出。這些都是在這個層面來理解寫作。
一種是交流。寫作就是一種邊際成本很低的溝通工具。
一種是傳播。互聯網時代的商業化自媒體的寫作,大部分以此為主,盡管他可能帶著記錄,表達和思考的面具。
一種是創造。不能以虛構與否來判定,而應該以是否成體系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