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知行合一:知難要行,知易更要行


一直想寫知行合一,但又擔心寫不好,這是一種知難不行的情況,于是嘗試重新思考了知行合一,發現了一些可以寫的切入點。

知行合一的觀點,是明朝王陽明提出的,在當時的社會價值觀下,王陽明更多的是在研究道德的知行合一,而發展到今天了,我們往往把它當成了科學實踐理論——也就是理論與實踐的方法。

熊逸對知行合一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我在看了他的書后,結合自己的踐行過程,有了一些體悟,才有了今天這篇文章。

坊間常說,知易行難,但我卻覺得有些“知”并不易,而有些“行”也并不難。

分開來看“知”和“行”,并沒有什么意義,知行本就是一體的,只不過我們誤以為知和行可以分開,卻沒有注意到,有時以為正確的行很可能是錯誤的知造成的,或者以為是正確的知,結果卻是錯誤的行造成的幻覺。

1

我們過于強調知或強調行,都容易刻意割裂另一個。比如,想著第二天要早起,但是,到第二天并沒有早起。這個例子中,我們以為知是——要早起,早起對身體好,行是——到時間就起床。沒做到就是知易行難。

真的是這樣的嗎?我覺得不是。起床難這個行,是因為你的知根本就沒有認同早起,還是停留在不行上,所以才會出現行沒有做到,如果做到了,你會說行難嗎?一定是說知行合一了。

如果將知換成明天必須早起,不然就會失去100萬,行肯定就能馬上做到,所以,刻意的去看知和行,并沒有意義,行應該是知的連貫動作,不行通常都是因為不知或假知。

再來說知難行易,比如,有一種人,不知也是可以行的,刻意弱化知的作用,別人告訴他你要怎么做,他們就去做,他們以為自己沒有知,只是在行,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人是通過大腦做出行為指令的,現代腦科學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了,所謂的行而不知是不存在的,這時的行也是因為有了知才有了行的,只不過這個知不是自發產生的知,而是外界高速你的大腦,大腦直接執行的行而已。

所以,知和行本就是統一在一起的,不能刻意分開,什么今天知了,以后再用行去合一,或者今天行了,以后再用知去合一,本就是不存在的,當你真的去行的時候,其實你的知也是變成了新的知了,這時的知就是行,當你真的知了,其實你就會去行,兩者只是一個動作。

2

知易行難,對它的誤解就在于,夸大了知的作用,弱了行的效果。比如,都知道持續寫作可以幫助思考,但是就是有人不會去做,為什么?是因為寫作很難?還是因為思考很難?還是因為短期看不到效果?

其實都不是,根本原因,是在知上就沒有覺得寫作能夠幫助思考,所以,才不會寫作。我們誤以為知很容易,行很難,換句話說,應該是認知就是錯誤的,根本就談不上行動了。

所謂的知道道理也過不好一生,根本就是認知上覺得道理并不能幫助我們過好一生,所以才不會去行動踐行道理,只是以為懂了道理,其實認知系統根本不接受,不認同。

再來說說,知難行易,之所以會覺得行易,就是這類人會認為凡事只要去做了,就行了,不用去關心知,這也是一個誤區,但是這類人比知易行難的人好一些,為什么好一些?通過行,會反向強迫去知,只不過在初期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行是知的連貫動作罷了。

為什么別人讓他們做?,們會做呢?就是他們的知其實是認為,成功的人,或者朋友家人說的話都是對的,這就是他們的知,所以,只要別人讓他們做,他們就會去做,看到了吧,其實也是知了再行的,只不過這樣的知算不上好的知,沒有明白為什么要行的根本原因。

知難行易,就在于過于強調行的作用,而不是行檢驗知,知滋養行,沒有這層思考,就會認為知和行是割裂的,只要行就行,但是卻被行反向塑造。

事實上,不知不行才是大多數時候存在的情況,也是大多數人的真實狀態,我們之所以不行,就是因為沒有遇見真正的知,我們也沒有去打磨大腦認識真正的知,所以,就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知易行易,知難行難,不是知道容易行就容易,而是沒有真正的知道為什么行的原因,誤以為知道了而不行,誤以為行了不必知道。

用現在白話來說,知易行難,就是不要變成理論家,看上去很博學,但實際上從來沒有使用過,這樣的知是假知,經不起考驗。

也不要變成狹義的實用主義,不反思認知,不反思方法是否有問題,一味的行,以為行就是知了。

3

知行本就合一,不可割裂來看。重點在于打磨認知,培養真知真行,分開看往往是為了給自己找借口,變成了不知不行,或者過于強調知,或者過于強調行,最后,都不是真正的知。

知易要行,知難更要行,換句話說,認知升級才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只有我們找尋到了真正正確的認知,才會自然而然的行。

過去沒有批判性思考工具,現在有了,為什么我們不能用這樣利器來幫助我們成長呢,非要去糾結什么知行合一,糾結到最后變成了找借口。

找借口不是我們的剛需,我們要避開這樣的誤區,也許先賢的話能夠觸發我們的思考,其實這樣,就夠了,我們可以重新理解知行合一,也要理解知行合一,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以后遇見知就去行,行了還要拷問知,如此反復,你一定會收獲很多驚喜的。

持續踐行

今天說的知,主要是說的一個人的認知系統,行只不過是認知系統的后續操作罷了,培養正確的認知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帶來一些列的行,行并不單單指身體的運動才叫行,發現新視角,發現新方法,調整心態等等思維上的行也是行。

先賢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知道哪些是我們真正知道的要做的,哪些使我們不知道沒有做的,而不是以為知道了不去做,或者做了以為知道,這才是真知,才有可能真行。

最后以一首王陽明的《泛海》結束,以此共勉。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閱讀原文:原文地址點這里


持續踐行,從每天完成一件事開始。

版權聲明:

本文在公眾號「說言風語」首發

本文無需授權即可轉載

本文所有圖片均源自網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作者:何俊,杭州師范大學教授、國學院院長。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哲學專業畢業,哲學博士。曾任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博...
    你他娘的真是個天才閱讀 3,422評論 0 4
  • 20180102,張紅。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曾經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一個叫卡斯汀的人早上起來洗漱...
    啊呦a7_94閱讀 21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