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財富專欄------如何有效地提高元認知能力?
我們已經知道了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它幾乎影響了一個人整個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其他所有能力一樣,元認知能力也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獲得提高的。
練習的方法至少有以下三種:
方法一,坐享。
下面是笑來老師號稱是史上最精簡也最完整的關于坐享的教程。
1.找個計時器,定時15分鐘以上。
2.找個舒服的姿勢(最好挺直脊背)。
3.閉眼。
4.緩慢均勻地呼吸。
5.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呼吸上(別在意走神了,走神了就再回來繼續)。
當我按照這個方法去坐享的時候,我試著去感受自己的呼吸聲,我會發現這種平常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下才能聽到的聲音,在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的時候,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下也能聽得很清楚,我也能明顯地分辨出呼氣和吸氣時鼻子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當然,和大多數人剛開始一樣,我經常會走神,會想到最近發生的事,會注意到肚子的起伏,會被窗外的汽車喇叭聲打斷等等,所以這個注意力集中的過程并不是很容易。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現在已經能每天堅持大概20分鐘的時間了,盡管還是會時不時走神,也還暫時沒有體會到笑來老師所說的那種快感,但是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應該快了。
已有科學研究表明,坐享這種刻意的訓練,可以直接增大訓練者的大腦皮層表面積,也就是增加大腦的溝回。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大腦溝回越多,也就意味著他越聰明。誰不希望自己變得更聰明一點呢?想想都會令人期待,又多了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
有時候,坐享可能會產生一些幻覺,過去用宗教的說法就是“走火入魔”,而實際上這種所謂的“走火入魔”只是一種夢境而已。因為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某一處,卻不是用來思考的時候,大腦相當于被主動有意地放松。于是,在這種狀態下,有些原本相互并沒有聯系的腦細胞之間就產生了一些意外的聯系,從而產生了夢境,因為這個過程是主動的,所以又叫主動做夢。是夢境當然有好有壞,有美夢就有惡夢,不過理性的人都知道,我們不必害怕,因為那并不是真實的。
方法二,興趣。
每個人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之時,很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而通過進入這種全神貫注的狀態,能使元認知能力得到徹底放松。
全神貫注分為兩種:主動和被動。
讀小說、看電影、玩游戲......很容易讓人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讓人興奮,甚至上癮。但這種全神貫注來自于外部的控制,是作者或設計者們的巧妙設計,使人基本不需要思考而被牽著鼻子走,是被動的全神貫注。
而主動的全神貫注,最重要的一個特征是:專注于提升某個特定的技能。
在任何一項興趣中,都有“必須刻意練習才能獲得進步的技能”。要滿足這個要求,那因興趣而產生的全神貫注,才可能是主動的,才是對刻意訓練元認知能力有幫助的。
比如大多數樂器學習者,剛開始多半是因為聽到演奏者用樂器演奏出優美動聽的旋律而產生了興趣,從而開始樂器的學習??墒呛苌儆腥四軉螒{興趣,就把一樣樂器學好。隨著剛開始的熱情漸漸消退,很快就會碰到一些內容和技巧,需要不斷刻意練習才能逐漸掌握。大多數人就是在這個階段敗下陣來,選擇了放棄。而能夠長期保持著自己興趣的人,基本上是因為啟動了下面這個正循環:
有興趣——刻意練習——做得更好——更有興趣——繼續刻意練習
興趣和練習相輔相成,沒有興趣,就不大可能堅持去做枯燥的練習,沒有練習,原本的興趣也會很快枯竭。
而找到一個能磨練自己某項技能的,讓自己迅速進入“主動的全神貫注的,乃至干脆停不下來的興趣”,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想想自己曾經一度也對吉他著迷過,覺得會彈吉他的人特別迷人,于是自己攢錢買了一把吉他,天天抱著彈,舍不得放下,可是后來碰到需要刻意練習的內容時沒有堅持下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看來是時候重新撿起我那積滿灰塵的吉他了!
方法三,反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所以終成一代圣賢。
而每天反思不應該只是圣賢的習慣,我們應該把它變成自己的習慣,因為這幾乎是刻意訓練元認知能力的最高效手段。
每天睡覺前或者醒來后,花上半小時,反思一下自己最近的思路和思考結果,琢磨一下這些思路的來龍去脈,有沒有邏輯錯誤?有沒有其他可能的思路和結果?思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那些因素有沒有道理?
和坐享一樣,剛開始練習反思的時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經常想著想著思緒就亂了、發散了、神游了......
這個時候,記錄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因為幾乎沒有人能清晰地記得自己當初想過的每個細節,自然也就很難去反思和對比。只有記錄下來的思考,我們才更有可能去回顧和反思,知道自己在哪里犯了錯。
反思不僅是一種元認知能力的刻意訓練方法,也是調整情緒的根本。
研究表明,控制情緒和控制時間一樣,幾乎是徒勞的。冷靜常常并不是控制情緒的結果,而是認清情緒來源,并找到解決方法的結果。
而認清情緒的來源的過程,就是在調用元認知能力的過程。
舉個栗子:“我很生氣”和“我知道我現在很生氣”,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境界。前者只是一味地生氣,而后者卻因為元認知能力被激活而可以把注意力轉到“我為什么很生氣”上,從而找到生氣的原因,然后再把注意力放在那個引發情緒的問題上去,問題能解決最好,不能解決也能想得開,因為解決不了,生氣有何用?
這樣看來,每一次認清自己情緒來源的過程,同時也是一次鍛煉元認知能力的過程,一箭雙雕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反思和坐享、興趣之間的關系,就像是健身和休息的關系,反思相當于是不斷地運用元認知去鍛煉肌肉,而坐享和興趣則更像是鍛煉后的拉伸、放松、恢復的過程。
只有三種方法相結合,張弛有度的訓練方式,才能找準節奏,收獲最好的訓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