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0 ILoveRMB 雪球
炒股,看雪球就夠了
每晚雪球菌給您離真相更近的剖析
炒股沒什么門檻,但投資從來不簡單。
不論你承認不承認,事實是,絕大多數的人并不適合去買股票,或是其他什么投資行為。
我目睹耳聞過不少久經沙場的股壇老將,甚至有很多是已然成名的私募基金經理,嘴上頭頭是道,卻只能獲得比較平庸的長期業績。
為什么很多人,終其一生,也無法進入投資的法門?
投資法則的門檻
首先,大部分人都邁不過遵守投資法則這個門檻。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一類股民:例如我們在券商開的各種活動上遇到的那些老股民,聽到臺上嘉賓提到具體的選股技巧會積極地去拍照、寫筆記,尤其是聽到具體的股票代碼,更會緊張地打開交易軟件馬上將其加入自選股。
他們一直在追隨別人,卻從未找到投資的法門。
那投資的法則是什么?
就是用五毛買值一塊的東西。
這句話通常被冠以“價值投資”的標簽,但巴神說過,“所有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不投資價值,難道投資不價值嗎?”
至于如何評估這個東西到底值一塊還是五毛,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這也正是各流派的分歧,例如價值派、成長派、技術派、資金派等等。包括技術派,人家就是可以說,看線能看出來這能漲到一塊。
各種方法也許各有其優缺點,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系即可,關鍵是是否能夠長期持續可復制地贏利。當然,就我所了解,“價值派投資”,或者說俗稱的“價值投資”,長期獲勝的概率算是最高,也是最適合普通人的投資方式。
門口的討飯人
上述這些人,大多都是牛市頂峰沖進去的,沒怎么賺錢,大概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所以不會下重注在股票上。這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但本文重點要說的其實不是這類人,而是另一批“拿著金飯碗討飯的人”——
即使他已經找到了投資法門、在這里下了重注,卻非常可惜,始終無法再進一步。
他可以認同五毛買一塊的道理,卻沒辦法在自己的投資實踐中做到。
他可以認同投資是要買好生意,卻沒法看出一個生意到底是不是好生意。
他有可能會投入超人的精力,去認真地分析報表和數據、做非常精細的圖表、寫長篇累牘的文章,卻一開始就選擇了一個沒落的行業和公司。
他會糾結于非常細碎的問題,卻視所買公司的生意模式和生命周期如無物。
他左一個巴菲特、右一個索羅斯,說不定還經常提及雷·達里奧這樣比較冷門的投資家,嘴上頭頭是道,感覺什么都懂,而實際的長期業績卻差得離譜。
他只能在門口徘徊,勉強進入七虧兩平一賺中的10%,卻可能永遠都成為不了一名優秀的投資者。
瓶頸和突破之法
那么這些理念一流的投資者,為什么業績成了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呢?是什么阻礙了他們?如何才能突破這種瓶頸,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呢?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思考的:
一、投資,需要一個不低的智商。
巴菲特說,投資并非一個智商為160的人就一定能擊敗智商為130的人的游戲。另一次,他又不那么含蓄地說,成功的投資者智商毋須太高,智商130就綽綽有余。
130還不高?你逗我呢?
金融界本來就是全世界匯聚最多聰明人、最多高學歷人士的地方,可還有那么多聰明人死無葬身之地,笨蛋來了,必死無疑。
有的人,雖然不太聰明,但因為各種機緣巧合走進了這個領域(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剛開始只是碰巧坐上了時代和行業的電梯,順風順水,但到了競爭激烈的現在,卻越來越凸顯自己的短板。
二、投資,需要大格局。
說到智商,難道不是天生的嗎?那天生的劣勢,有沒有辦法改變?
其實是有的。
同樣的小孩,在我家和扎克伯格家長大,那長大后測出的智商一定是不一樣的。
智力或許是天生的,但智商,也即展示出來的知識、能力、思維方式,卻都是后天培養的。
沒有大格局,沒有商業思維,沒有凌駕于商業法則之上的三觀,只是埋頭于數據報表,注定成不了投資家,否則這個世界上賺的最多的都是會計。
而格局如何培養?
巴菲特有句葷段子,“有些事沒法子和一名處女說清楚,無論是說給他聽還是拿圖片給她看。”只有切身的體會才最深刻。
要具備深度的商業思維和投資智慧,最好是親自創過業、開過公司、管過人、開發過產品,哪怕是自己開個小飯店、小賣部,也會感受不一樣。
然而,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像巴菲特、段永平那樣,親自擔任過公司高管,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可以通過閱讀和對周遭社會的跟蹤觀察,逐漸具備一定的商業思維。
在此舉一個劉慈欣短篇小說《中國太陽》里的例子。在山溝里,人生目標只能是喝到不苦的水,掙點錢。到了城里,人生目標就變成了見更大的世面,掙更多的錢。到了北京,當了北漂,人生目標就變成了買個屬于自己的房子,真正成為北京人。而進入太空,感受了宇宙的偉大和人類的渺小,人生目標就成了飛向星海,把人類的目光引向宇宙深處。
(具體小說內容不劇透了,2萬字。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百度搜,或者點閱讀原文,直達這篇小說的鏈接。)
三、投資,需要構筑并不斷擴大投資知識體系。
不要以為遇到一篇好文章看了、點贊了、轉發了、收藏了,就算是學習知識了。
刷刷微博、帖子的碎片化淺閱讀,很難為投資者帶來什么價值。
只有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將看過的東西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將知識融入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才有可能構筑起自己的投資體系。
投資之道,藏于各行各業。有人讀史,有人誦經,有人甚至從茶道、棋道、武士道中均能悟出投資的真諦。以讀書為例,具體看什么書,每個人都有個人的偏好。
我個人比較建議:
一是跟隨巴菲特、芒格、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的推薦去讀。
二是按照格柵思維去構建知識體系,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學、商業管理、歷史、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傳記、自然科學等。
三是帶著某個問題去找資料。
四是讀完后寫出來自己的理解或是說給別人。
四、投資,需要不斷地否定過去的自己。
接受一種新思維并不難,最難的,是摒除舊的錯誤的思維。
為什么所有的年度私募冠軍,之后多年的業績都會比較慘?
為什么那么多曾經成功的投資者,后面會不再成功?
為什么牛市里賺錢的人,熊市會一敗涂地?
為什么那么多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隨著市場風向轉換策略的投資人,實際卻是在一棵樹上吊死?
很多人窮其一生,都逗留在他年少時建立的思維中不能自拔,如同打上了“思想鋼印”。
很多人成功過一次,卻錯將運氣當做實力,而寄希望于復制神跡。
很多人雖然一個階段內復制過自己的成功很多次,但時過境遷之后,在均值回歸和成長天花板的自然法則面前,卻一條已死的道上走到黑。
路徑依賴,是投資人最難以克服的瓶頸。
最后,想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長期看實力,短時間內真的需要點運氣。偉大如格雷厄姆,卻也被1929年大股災險些毀滅。
祝你我都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