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者,道之體,生之本,萬物之樞;不可以他物為擬者。
中=誠=一 ?
這一系列的名詞都在說一個東西,而這個東西,我想是一種狀態、想法、心念,甚至是一種感覺。而這個東西會讓你覺得踏實和心安,不懼怕,不擔心,用最俗一句話來說就是“不怕死也不怕活下去”。
中庸言教,只在成性;人成其性,則皆誠矣。
為了讓大部分人做到“中”,圣人教我們一系列方法:格致誠正,致曲,這些都讓我們能找到性,進而成性,然后達到誠的狀態。
可不可以一開始就“誠”?直奔終點去做。可以,但是你能做到嗎?拿練功來說,體會全身放松但是手臂不落的狀態,我相信有人肯定一次成功,但至少我現在是從舉到酸痛,然后撐著,一次次體會比之前更放松的狀態,而沒法一下子做到老師說的狀態。
直接“誠”是理想狀態,而我目前只有一步步按照教的去做,因為內心真的不夠“信”,而信不信真的是決定因素,決定后期方法、甚至結果。比方說,你是女人,若有人說你不是女人,你肯定不會辯駁,不會理會,甚至覺得他有病,因為你對“自己是女人的身份”深信不疑!而這份“信”是你對自身堅定不移的認同,而外人對你的評判就輕描淡寫的拂過。
那如果換成別的事呢?你真的能“信”嗎?我個人覺得很困難。因為干擾太多,信息太多,可能無法處理,可能處理不來,所以我們要做到“誠”需要一步步在這條路上添加砝碼和經歷證明。
當你用了其他方法而不是直接“誠”,就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方法肯定有利有弊,它能讓你短時間內感受到效果,必定有副作用,而直接“誠”就是“相信”的力量,很多人是不可能的信的。所以如果要“誠”必然會走彎路,有副作用。
須知所守,即造次顛沛扔不失其持,方能時止其心,真體堅定。
舍本即末,宜其無成。
圣人都知道為了“誠”,我們會遇到的副作用,所以一直提醒。
最簡單的方法既結果。方法簡單,對心念的考驗卻最強。反之,方法復雜,對心念的考驗弱化。
而當你在選擇相信一種世界觀或者邏輯的時候,考慮一下自己有多信“自己”?不懷疑自己的選擇?
那,你選擇信什么?信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