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選擇看這本書,是受到書名-“自卑與超越”的吸引,因為“自卑”這個問題,似乎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而我最近和“自卑”關系很好,讓我不禁想了解它一下.
? ? 本書是心理類書籍,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和代表,研究的對象是以個體為主導,即先關注個體本身的成長發展和人生歷程.? 現代的主流心理療愈,基本都是這樣的理念.
? ? ? ? 讀完后,覺得受益良多,故寫點紀錄,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 ? 1. 自卑的原因及及解決辦法
? ? ? ?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自卑是人類共有的問題,究其原因是“作為人類的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而在追求“更好”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 ? 人們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克服困難,來釋放這種自卑,但當一個人失去自信,不認為這個困難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克服的時候,他便沒有了勇氣和動力,困難依然存在,“自卑”也依然存在,為了擺脫它,如果運用不正確的方法,比如幻想困難會“自動消失”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又使得“自卑”越發嚴重,進入惡性循環.? 這時候,就不單單是“自卑”而是“自卑情結”了.
? ?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
? ? ? 清楚了它的產生,我們就能明白了我們有時候的行為了,比如一個人在面對自己hold不住的工作壓力會煩躁,會哭泣,會憤怒. 這些都是感受到被環境打敗,挫敗感太強而產生的情緒. ? 解決的方法就是打敗它,戰勝它,獲得成就感,當然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我們能戰勝它,我們也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了.? 后面會接著聊.
? ? 2. 生命的意義
? 這是前段時間很困擾我的問題,書里給的定義是“生命的意義在于樂于關注他人,渴望成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員,夢想著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 ? ? 書里描述了容易出問題的三類人群,a)身體殘疾,有缺陷的人.? b)成長過程中被忽略的人.? c)與第二點相反,成長過程中被溺愛,慣壞了的人.
? ? ? ? ? 這3類人群的共同點就是“關注自己的程度嚴重高于一般人,他們很少甚至不關注別人”,這樣當他們在生活/工作/社會交往中會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時,會經歷失敗感.? 而因為沒有學會“合作”,也使得自己獨自面對困難的情況更糟,失敗感的體驗更強烈.? 一旦喪失了對社會的興趣,覺得人際關系是要浪費自己的精力時間,進而與世界聯系少時,人就會對自己為什么活著而產生疑問.?
? ? 人生的意義對每個人是不一樣而又一樣的. 不一樣的是每個人遇見的事情不一樣,做的決定不一樣,選擇的職業不一樣,生活形態不一樣. 而一樣的是每個人做的事情都是在和別人建立聯系,努力幫助別人,為大家美好的生活做出貢獻. 也許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 ? 3. 天賦與習得--解決自卑的方法論
? ? 書中的“天賦與習得”一小段文字,是如果獲得自信的方法論,作者認為智商測試/遺傳因素都不是“天賦”的決定因素,認為“天賦”就是后天長期的興趣和練習,而影響興趣的因素是“失敗和沒有信心”. 所以,大家都有機會成為你羨慕別的那個人,想想還是很激動的,當然了,真正成為那個人,還是要有實際行動的.
? ? 4.? 另外,書中關于關于青春期叛逆的心理及特征,我也感受頗深,寫一下,希望對您有用
? ? ? ? 青春期叛逆的原因這些半大的孩子 最首要的想法是證明自己長大了,而他們理解的“長大”就是不受控制,按照自己的想法為所欲為. 努力擺脫監管是孩子們的剛需. 所以,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管的越緊,反彈越大,另外,他們自身面對身體的變化,也會感到不安和惶恐.
? ? 家長要做的是理解青春期是每個人人生的一個階段,未進入時要引導孩子為青春期做好準備,進入了要明白他的需求,監管不可過于嚴厲. 青春期父母的目標是將孩子培養成為社會中善于合作的一分子,學會奉獻和合作,將異性也看做是平等友好的伙伴.? 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有一個正面,積極的榜樣是有很大好處的. 現實中沒有,就去書里找.? 用愛等待他們真正長大.
? 好了,總結一下,若用一句話概括這本書的精華,那就是,現在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希望讀完后,你對這句話有更深的理解.?
?